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1的博文

直奉戰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倒奉

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第一次直系獲勝。第二次奉系獲勝,直系慘敗,從此直系勢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後,於東北圖謀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張作霖於4日發出回響浙江軍閥盧永祥,責備曹錕、吳佩孚的通電,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奉軍編為6個軍,張自任總司令,並於15日致電曹錕發出挑戰。17日,曹錕發布討伐張作霖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 此次戰事,直系有25萬兵力,奉系有17萬兵力,雙方均有海、空軍參戰。開戰後,奉軍先後攻占朝陽、建平、赤峰、隆化等地。10月7日,奉軍發動總攻擊,占領九門天險,於九門口、石門寨、三道關等地激戰,雙方傷亡各10000餘人。 奉軍占領山海關後,17日進長城,長驅直入,至灤州張宗昌部,圍殲榆關一帶的直軍。11月3日,奉軍進逼天津,吳佩孚率殘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結束。 基本介紹 名稱:直奉戰爭 地點:中國北方 時間:1922年,1924年 參戰方:直系軍閥、奉系軍閥 結果:第一次直軍勝,第二次奉軍勝 主要指揮官:吳佩孚,張作霖 背景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並共推靳雲鵬組閣。後來,張作霖又迫使靳雲鵬辭職,支持親日的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兩系開始重新合作,並聯絡孫中山為首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 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將領在北京合影 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將領在北京合影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系和奉系軍閥共同控制北京政權。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擴張和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敗,扶植奉系,並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在內閣問題、對待華盛頓會議提出的山東問題等,雙方矛盾劇烈,導致關係破裂。 1922年4月28日,奉系張作霖自任總司令,設司令部於落垡,率12萬名奉軍官兵發動總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以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禦。雙方在馬廠、固安、長辛店激戰。5月3日,吳佩孚改守為攻,將主力迂迴作戰,繞至奉系後方蘆溝橋,致使奉軍腹背受敵。5日,奉軍張景惠部第十六師停戰倒戈。蘆溝橋、長辛店等要隘被直軍攻占,中路奉軍退至天津。張作霖下令退卻,率殘部出關。10日,徐世昌總統下令

1919年2月南北和會1917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藉口平息張勛復辟事件,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聲稱民國元年(1912)成立的國會和通過的《約法》,已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悍然解散國會,廢除《約法》

南北和會 【南北和會】1917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藉口平息張勛復辟事件,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聲稱民國元年(1912)成立的國會和通過的《約法》,已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悍然解散國會,廢除《約法》,要成立新國會,並將總統黎元洪驅逐。孫中山舉起護法旗幟,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新政府,任大元帥職,開展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的獨斷專行。翌年,孫中山因受到桂系軍閥的排擠而去職,廣州護法軍政府變成了岑春煊、陸榮廷等把持的政權。南北繼續陷入分裂。1919年2月,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派出代表朱啟鈐,南方軍政府主席岑春煊派出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舉行會議,商談南北和解,是謂南北和會。這次和會因遭到段祺瑞的反對,未能達成協定。 基本介紹 中文名:南北和會 地點:上海 相關人物:孫中山、段祺瑞等 結果:未能達成協定 別稱:南北和談 簡介 1922年的中國,北方先是第一次直奉大戰結束,奉軍慘敗退回東北。直系掌控北京政權,之後黎元洪被請回代行總統職權,國會重開。可內閣卻屢屢難產,或是任命的總理拒絕上任,如伍廷芳、唐紹儀;或是內閣被哄下台,如王寵惠組織的“好人內閣”。北京政壇上演著一幕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 南方則是烽煙四起,廣東先是北伐軍挺進江西,後有陳炯明部兵變,孫中山被迫離開廣東,爾後又是劉震寰、沈鴻英等組成討賊軍與陳家軍在廣東激戰。四川則是熊克武派與劉湘派之間的軍閥內戰。廣西則為滇軍、桂軍的拉鋸。福建則由徐樹錚策劃兵變,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逼使李厚基下台。吳佩孚組織討逆軍進逼福建,徐樹錚離開福建,制置府垮台。湖南則上演著趙恆惕與譚延闓的權力角斗。一時間,南北兩地戰火沖天,政爭無窮,真可謂“城頭變幻大王旗”,此時的中國依舊是暗雲壓城。 歷史發展 脆弱的和平 1923年初,風向標似乎為之一變,南北各地的掌權者高談起了“和平、統一”。 1月4日,張紹曾內閣成立,此次內閣是黎元洪復職後的第一次正式組閣,也是自1917年國會解散以來眾、參兩院通過的唯一符合法理的內閣,張紹曾因而躊躇滿志,希望在他任期內實現全國統一,從而青史留名。 1月8日,他致電西南各省,主張“對內先謀事實上之協商,對外完成法律上之統一”,建議召集各省實力派、政黨領袖、在野名流在北京舉行“國事協商會”,協商和平統一問題。並派出大批代表分赴西南各省聯絡,還打算讓孫中山擔任全國鐵路督辦,以表善意。孫中山亦在眾參兩院通過張內閣案

1924江浙戰爭 第二次江浙戰爭,1924年底

江浙戰爭 江浙戰爭,又稱齊盧戰爭、甲子兵災,是1924年中華民國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直系軍閥與反直系軍閥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較量,也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導火索。 基本介紹 名稱:江浙戰爭 地點:江浙滬一帶 時間:1924年9月3日-10月13日 參戰方:江蘇方面軍、浙滬方面軍 結果:皖系軍閥勢力一蹶不振 主要指揮官:齊燮[xiè]元、杜錫珪、林建章、盧永祥 戰爭起因 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聲中憂憤而死。袁死後,其親手創建的北洋軍閥逐漸分裂為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故後,曹錕、吳佩孚當上了直系軍閥的新首領。1920年7月,曹、吳以反對段皖擅動干戈荼毒百姓、私訂密約賣國求榮為名,聯合奉系軍閥發動了直皖戰爭,將段祺瑞趕下了台。 直皖戰爭後,皖系軍閥隨著段祺瑞的倒台而分崩離析,一部分下野,另一部分改投了直系軍閥,只剩浙江督軍盧永祥與淞滬護軍使何豐林替皖系軍閥保住浙滬兩塊地盤。 上海為我國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財稅收入也十分可觀,“每月光鴉片收入就能養活三師人”的兵力(1),令各界矚目。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在江蘇職官中特設上海鎮守使管理上海。1915年11月,上海鎮守使鄭汝成遇刺身亡後,北洋政府將上海鎮守使改為淞滬護軍使。何豐林上任後,惟盧永祥之命是從,浙、滬結成緊密的聯盟,浙盧繼續獨霸上海的財政收入,這就與盤踞江蘇的直系軍閥產生了嚴重的對立。 直皖戰爭中,段祺瑞曾命令盧永祥出兵直搗直系軍閥李純盤踞的江蘇。因盧深恐由此而失去對上海的控制權,不願輕啟戰端,江浙雙方才得以避免戰爭。直皖戰爭結束後,江浙雙方又因對上海的控制權險些刀兵相見,後受到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方平息下來。 1920年10月,蘇皖贛巡閱使兼江蘇督軍的李純暴死於任上,齊燮元繼任江蘇督軍。 齊燮[xiè]元擔任江蘇督軍後,繼承李純的衣缽,一心想將上海攫為己有,聲稱:“上海是我們江蘇的一部分,一定要奪回。”(2)而盧永祥則視上海為自己的經濟生命線,堅決不肯放手,遂反擊道:“上海是浙江的門戶,一定要保持。”(3)由此,蘇齊與浙盧一戰,勢已難免。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戰爭中並肩作戰的直、奉兩系軍閥因爭奪對北京政府的獨立控制權大起刀兵,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曹錕、吳佩孚攻擊

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祖籍廣東化州 新桂系骨幹。[1]38年9月,廖磊接替在前線指揮的李宗仁,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廖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字燕農,又名夢祥,祖籍廣東化州合江梧村,其先人曾遷居廣西陸川水塘坡永平村;清同治初年,其祖父遷回化州,在今平定「pa」背村落業安居。其時建有四合院式平房21間,約有1000多平方米(1947年,廖磊之弟廖熙原拆祖屋重建。房屋增至30餘間,1952年因土改運動而移居他處)。 光緒十七年(1891年)廖磊出生於「pa」背村。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新桂系骨幹。[1] 目錄 1 生平 1.1 崛起湘軍 1.2 新桂系的活動 1.3 抗日戰爭 2 參考文獻 生平 柳州廖磊公館 崛起湘軍 1906年(光緒32年),到桂林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2期。1911年(宣統3年)畢業,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第2期。武昌起義爆發後,廖磊參加革命派,同清軍作戰負傷。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民國2年),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翌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1916年(民國5年)6月畢業。畢業後,到湖南省入湘軍(湖南陸軍),屢立軍功,1920年(民國9年)升為團長。[1] 1926年(民國15年)6月,湘軍的唐生智投入國民革命軍任第8軍軍長,廖磊成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4師副師長。廖磊隨唐生智參加北伐,同北京政府軍隊作戰立功。10月,攻取武漢,第8軍擴編為3個軍,成為集團軍,廖磊任其中的第36軍第1師師長。1927年(民國16年)10月,寧漢戰爭爆發,廖磊隨唐生智與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作戰。唐生智敗北下野,廖磊留在湖北省,投降白崇禧,加入新桂系。結果,隨著軍隊重編,廖磊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1] 新桂系的活動 廖磊作為新桂系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的一翼,在再度展開的北伐中為攻取北京作出貢獻,立下軍功。北伐結束後,廖磊率第36軍駐紮唐山。1929年(民國18年)1月,隨著軍隊縮編,第36軍縮編為第53師,廖磊任師長。1929年(民國18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唆使廖磊背離新桂系,但廖磊仍堅持支持新桂系。廖磊幫助留在中國北方的白崇禧回到廣西後,為抗議蔣介石而辭職下野。[1] 1930年,廖磊應白崇禧邀請,回到廣西省,任護黨救國軍(新桂系的軍隊)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3月,護黨救國軍第1方面軍改組,廖磊任第1方面軍第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在中原大戰中同蔣介石軍隊交戰。中原大戰新桂系等反蔣派敗北,廖磊在廣西成功擊退了進攻廣西的盧漢的滇軍(

柏文蔚為軍長,袁家聲為副軍長,常恆芳為黨代表。轄2個師和2個獨立旅。第一師師長袁家聲(兼)。該師原為皖軍

該軍最初由河南暫編第一混成旅和魯軍一部編成。1927年1月27日,任命柏文蔚為軍長,袁家聲為副軍長,常恆芳為黨代表。轄2個師和2個獨立旅。第一師師長袁家聲(兼)。該師原為皖軍,入豫後改編為豫軍。第二師師長張克瑤。該師為魯軍一部改編;2個獨立旅,旅長為岳盛宣、陳雷。 1927年7月,第十軍潰退,其教導師潘善齋部為被該軍收容,被編為教導師,仍以潘善齋為師長。1928年2月25日,所轄第一、第二、第三師改番號為第七十、第七十一、第七十二師。3月11日,張克瑤接柏文蔚升任軍長,仍兼第七十一師師長。 1928年7月1日蔣介石舉行各軍編遣會議,成立整理委員會。國民革命軍第33軍於1928年7月撤消,此為第一次消失。第三十三軍第二師合併入第一師、第三十三軍第三師全部合併入第九師。

衛立煌接任第十四師師長第廿七旅(岳相如兼任旅長)岳相如

4月,胡宗南代理第一師師長、衛立煌接任第十四師師長、蔣光鼐接任第廿二師師長、陳誠接任第廿一師師長。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第九師另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師,師長蔣鼎文,副師長岳相如;下轄第廿五旅(旅長甘麗初)、第廿六旅(旅長李延年)及第廿七旅(岳相如兼任旅長)。該部於1929年3月參加蔣桂戰爭。蔣以第一師及第九師擴編為第一軍,軍長劉峙。下轄第一師,劉峙兼任師長;第二師,師長顧祝同;第九師,師長蔣鼎文[1]:24。、、、

南昌起义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689441/5ea16o3EK4R5vGH0MycSmvn91j4oNP07P0x7s2ixOXNCd3JAccQIi2qXOxJ-MfEgz-triORnxbMie0-vhA_eJPKFqIMv37xmPkI 20军贺龙 教导团、6团 11军第10师蔡廷锴蒋光鼐 4军陈铭枢? 副军长张 12师缪培南 第4军12师35团任团长 36团长黄琪翔 1925年8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随后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师长陈可钰、副师长张发奎),黄任该师第三十六团团长 四军被称为“铁军”。黄琪翔和叶挺分别升任第十二师师长和第廿四师师长。 19274黄琪翔为第四军前敌总指挥(时黄已升任副军长),率部沿铁路向开封进攻。7月,黄琪翔升任第四军军长。他曾写信给张发奎、余汉谋、薛岳、李汉魂等原四位将领,策动他们起义。 11军张发奎 24师叶挺 71团2营4连长肖克 72团廖运泽 25师聂荣臻 73团周士第 74团一个侦察连 75团孙一中 军官教育团 对23团 24团 省政府 朱培德军部 第5方面军 第五方面軍(滇軍) 總指揮朱培德,1927年4月由第三軍以及收編滇軍金漢鼎、楊池生、楊如軒三個師兵力六萬人組建。 3军20团 第9军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張發奎,參謀長謝嬰白,副官長吳仲禧,秘書長高語罕,經理處長陳勁節,政治部主任兼黨代表郭沫若,警衛團團長盧德銘。1927年9月18日張發奎下野,黃琪翔代理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職。1927年10月18日,廣州政治分會臨時軍事委員會成立,第二方面軍的名義取消。 第四軍 黃琪翔 第十一軍 朱暉日 第二十軍 賀龍

吳忠信(1884年3月15日-1959年。安徽省合肥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政治人物。[1][2][3]

吳忠信(1884年3月15日-1959年12月16日),字禮卿,一字守堅,號恕庵。安徽省合肥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政治人物。[1][2][3]1905年(光緒31年)畢業後,入陸軍第九鎮任官。1906年,經楊卓林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光緒34年),升為二等參謀官。1911年(宣統3年)辛亥革命爆發,吳忠信隨陸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參加革命派的起義,在南京同張勳率領的清軍交戰。[1][2][3]1912年(民國元年),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吳忠信被任命為警察總監。

蔡炳炎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7日),又名蔡善舉,字孑遺、絜宜,男,安徽合肥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和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7日),又名蔡善舉,字孑遺、絜宜,男,安徽合肥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和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淞滬會戰爆發時,任中華民國陸軍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一旅少將旅長。1937年8月27日晨,在淞滬會戰中殉國,時年35歲,後追授陸軍中將。[1]

龍慕韓(1898年-1938年6月17日)懷寧縣棄守蘭封被處決

龍慕韓(1898年-1938年6月17日),字漢臣,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人氏,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蘭封會戰中因棄守蘭封,經軍事法庭審判,被判處死刑,在武漢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中央軍將領。[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E%99%E6%85%95%E9%9F%A9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李明揚(1891年-1978年11月17日),原名敏來、遜吾,曾用名李健,字師廣,安徽蕭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李明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李明揚 李明揚.jpg 李明揚(1891年-1978年11月17日),原名敏來、遜吾,曾用名李健,字師廣,安徽蕭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李明揚早年肄業於陸軍第四中學。後前往國外留學,先後就讀於日本大森浩然軍事學社、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 1915年歸國,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部少將高級參謀、警衛團團長。1920年出任贛軍第一梯團司令。後在孫中山電召下前往廣東任建國贛軍司令。 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九師副師長兼二十六團團長。後升任第三十一軍中將副軍長、東路先遣軍司令。 1930年調往鎮江,出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保安處處長。1932年被免職。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十七軍副軍長、第五戰區敵後游擊總司令,江蘇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徐州防空司令兼蘇北第二游擊區、四游擊區總指揮官,魯蘇皖游擊總指揮等職。1943年起,歷任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長江下游挺進軍總司令兼江蘇特別行政區主任、第十戰區副司令兼江蘇省淮南行署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等。黃橋戰役期間,李明揚、李長江擁兵自重,以近兩萬兵力對陣新四軍一個連但一槍未發,坐視國軍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嫡系部隊被殲。 抗日戰爭結束後離開軍隊,在老友奚東曙邀請下投資上海揚子木材廠,後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49年被李宗仁代總統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兼農林廳長、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等職。他還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1]。 1978年11月17日,李明揚逝世。 參考文獻 李明揚. 新華網安徽頻道. 2009-04-10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李明扬(1891~1978).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輕工業志). 李明扬简介. 江蘇民革. 張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分類:1891年出生1978年逝世李姓蕭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國民革命

徐庭瑤(1892年-1974年12月16日),安徽無為縣人 1933年長城抗戰的第十七軍。前排左起黃杰、徐庭瑤與杜聿明,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與邱清泉。

徐庭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徐庭瑤 徐庭瑤.jpg 徐庭瑤 暱稱 國軍裝甲兵之父 出生 1892年 大清安徽省廬州府無為縣 逝世 1974年12月16日(82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三軍總醫院 國籍 中華民國 效命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軍種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 ? - 1952年 軍階 二級上將 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統率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參與戰爭 第一次國共內戰 長城戰役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泗縣戰役 徐庭瑤(1892年-1974年12月16日),安徽無為縣人,字月祥,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被稱為國軍「裝甲兵之父」[1]。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出身。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無為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2年自請退役,1974年於三軍總醫院逝世。 經歷 1933年長城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部分將領在1942年冬的重慶補拍合影。前排左起黃杰、徐庭瑤與杜聿明,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與邱清泉。 國民革命軍第3師團長 獨立第4師副師長 第1師師長 第4師師長 1932年5月參予國軍對蘇維埃區第四次圍剿(以鄂豫皖區為主)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這個軍本身就是為參加長城抗戰而組建起來的。下轄第2師、第25師和第83師,曾參與長城戰役。 第八軍團總指揮 訓練總監部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 機械化學校教育長 新編第十一軍軍長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裝甲兵司令(1949年春),蔣緯國任副司令兼戰車第一團團長,鮑熏南任戰車第二團團長。拱衛京滬。 東南軍政副長官1950年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 注釋 徐庭瑤將軍 參考文獻 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 知兵堂. 2008年6月. 分類:1892年出生1974年逝世國民革命軍將領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黨員台灣戰後安徽移民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無為人徐姓 1933年2月,以劉戡第八十三師、黃杰第二師、關麟徵第二十五師和騎兵第一旅、砲兵第四團合編重建為第十七軍(中央軍)參加長城抗戰,軍長徐庭瑤。[5][6];長城戰功,援助宋哲元部,劉戡晉升為第九十三軍軍長兼第八十三師師長,率部駐守密雲。

吴语与汉英日德法葡波大辞典

龙涎:脏,不干净 nea哒子 :多嘴,啰嗦,词不达意 别搞特掉哉:不要掉下来了 孬里八轰:傻,笨,蠢 鬼堆子:鬼东西 哒浆:难缠,有讨厌的意思。 格造?:行不行?可行? 克漆哉?:吃了吗? 刮蛋:聊天 兴头刮脑的:冒失及鲁莽 鸭里鸭哒的:啰嗦 漆黑嘛污的:很黑 一塔胡卢兮:糟糕 七皮八磨:动作慢腾腾 鬼头鬼脑地: 搞木待子:你正在做什么? 嘎气(家去):回家 昏头哒脑的:头昏做错了事 怕死人的:难看的样子 小气巴拉的:小气 木里木孤地:麻木 恶心巴拉的:恶心的样子 趟炮子的:找死摊到炮弹或趟到地雷 冷淡皮秋的:冷清 馋佬巴腥的:馋嘴 要死难瘫的:瘫倒要死 小毛鬼:小男孩 小梅丽:小女孩 大不老地:中年男人 大不奶奶:中年女人 你:eng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都履和先生 -------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陈诚、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TSBGcHQoY&list=UUgV4lgd_iskkpIsgj_2z50Q&index=2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苏炳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82%B3%E6%96%87/1682739 周福成53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7%A6%8F%E6%88%90/10145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7%82%B3%E6%96%87 万福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7%A6%8F%E9%BA%9F/11013428 於駟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9%A9%B7%E5%85%B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9%A9%B7%E5%85%B4/10085257 國民革命軍第53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D%A9%E5%91%BD%E5%86%9B%E7%AC%AC53%E5%86%9B 何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8D%B5 浮生簡述(王東原將軍回憶錄)~絕版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7667/ https://tw.bid.yahoo.com/item/%E6%B5%AE%E7%94%9F%E7%B0%A1%E8%BF%B0-%E7%8E%8B%E6%9D%B1%E5%8E%9

得知都喜亭先生归西消息。

答方任安先生 伉俪偕临斗室春,相逢恨晚信相亲。 最难兼得菩提讯,佛法无边护此身。 【题目】作于1995年。自注:得知都喜亭先生归西消息。【方任安】1926年生,桐城人,安庆师范学院任教。前有详注。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https://blog.bnn.co/hero/xsj1/108_1.shtml 武漢三鎮光復後,兩湖軍事告一段落,十六年春國民革命軍大軍沿平漢線北伐。當此時際,共黨利用國軍掩護,假借國民黨名義,企圖控制湘鄂贛三省地區,並以湖南長沙爲赤化中心基地,共酋毛澤東、李維漢、夏曦、易禮容、郭亮、滕代遠等乘機竊踞湖南省黨部及工會農協等機關積極活動,在都市組織總工會及工人糾察隊,在各縣鄉普遍組織農民協會、農民自衛隊,密令黨徒滲進各人民團體,並組織婦女隊、少年先鋒隊,人數在數十萬以上,武器以梭標短棍爲主,步槍短槍亦不在少數,慫恿地痞流氓爲急先鋒,利用貧苦無知的民衆,藉打土豪劣紳名義,製造階級鬥爭,復用糧食集中政策,箝制人民,仰其鼻息,並從事勾引軍隊叛變,以期顛覆政府機關,橫行無忌,社會騷然,路人側目,莫敢與抗。 我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字芸樵)接到部隊及家鄉連篇累牘的報告,對共黨種種暴行深惡痛絕,對人民所受水深火熱的痛苦有清晰而同情的瞭解,遂加強反共的決心,在漢口發表「何謂革命何謂反革命」一文,有透徹的分析,曾與友軍多方連系,並對我輩部屬有嚴密防範提高警覺的訓示。 十六年五月共黨稱紅色五月,五一、五三、五四、五七、五九,連續在小吳門外協操坪,糾集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隊及各種各色人民團體,每日兩三萬人高呼口號,遊行示威,並在教育會坪成立人民法庭,審判土豪劣紳,請長沙進士葉德輝寫聯語,葉書上聯:「農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盡皆雜種。」下聯「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豕,都是畜牲。」聯語十分詼諧,但駡得太露骨,遂被共黨槍決,其他軍界聞人李佑文、學界鉅子俞秩華相繼被害者,不勝枚舉。一向安居樂業的湖南社會,從此到處騷動,禍亂不已,人人自危,談共色變。 軍部參議余湘三與軍長何芸公爲保定軍校第三期同學,兼爲醴陵同鄉,向爲芸公負機要責任,啣命來湘,策動反共事宜,四月中旬抵長沙與有關方面密談多次,當時駐防長沙的部隊,有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周榮光、第八軍教導團團長李仲任、第三十六軍補充團團長張敬兮、三十五軍教導團團長王東原及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由袁祖銘殘部所收編者)共五個團,無高級機構,周、許兩團駐四十九標,本團駐五十標,隔坪相望,乃商定先從連絡部隊入手。因我與周團長有師生之誼,乃先與周密商,以
张彀中(1895-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军第15师第45旅旅长 張彀中 2018-09-25 14:52:03 來源:華聲在線-湖南日報 點擊:102   1897年,張彀中出生于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他從小立志要報效祖國。1917年9月,張彀中随部隊參加護法戰争。1923年,他被推薦到唐生智所辦的湘軍第四師講習所。畢業後,升任湘軍第四師少尉排長。1926年6月,張彀中任上尉連長。1929年調任新七師任中校團長,不久,該師改編爲陸軍第十五師,張彀中任該師步兵第四十四旅少将旅長。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第十五師奉命從湘西開往九江待命。而在此之前,由于連年征戰,張彀中生了重病,不得不在長沙醫院接受治療。得到十五師将開赴上海參戰的消息時,他立即準備辦理出院手續随部隊出發。考慮到張彀中當時血壓很高,還有嚴重的糖尿病,他的主治醫生建議他繼續休養。張彀中斷然否決:“事急矣,民族安危,在此一舉,豈可觀望?”   8月底,張彀中以帶病之軀集結完部隊。第十五師奉命由九江出發,經南京開往上海。抵達昆山後,編入陳誠的左翼軍第十九集團軍序列。9月3日,奉命接替劉行陣地的防務。   9月14日起,日軍對劉行發起猛烈進攻。張彀中以帶病之身坐鎮旅部指揮。在十幾天中,日軍屢次突破部隊防線,但又被張彀中組織部隊奪了回來。10月1日,日軍集結重兵對劉行再次發起進攻,張彀中依然帶病堅守在一線督戰。經過多日的激烈戰鬥,張彀中病情惡化,緻使雙目充血失明,但他仍然用電話指揮戰事。10月21日,劉行遭到日軍的猛烈轟炸,張彀中被炮彈的餘波震倒在地昏死過去,衛士用擔架将他運下火線。離開陣地上擔架時,他還叮囑部屬:“要像嶽飛精忠報國,決不能貪生怕死,有負軍人天職。”10月30日臨終前他向身邊人交代:“一定要毛伢子(張聖刍)好好念書。”

施中誠(1898年-1974年)

施中誠(1898年-1974年),字朴如,安徽桐城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施中誠為施從濱之侄。1920年入保定將弁學堂。1923年畢業後,在施從濱部下任見習排長。1926年春,任團長。1929年起,任煙臺警備司令、旅長,1937年升任師長。1942年11月,任國軍第一百軍軍長,參與常德會戰[1]。1944年2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參與長衡會戰和湘西會戰[2]。1946年3月,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3]。1948年3月,任第十一綏靖區副司令兼整編第32師師長[4]。1949年到台灣。1959年,遷居美國洛杉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