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历史 > 中华民国史 >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周边 > 历史 > 中华民国史 >

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minguoshi/99588.html

安徽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安庆,革命党人吴春阳(号旸谷)、韩衍、管鹏等欢欣鼓舞,立即在城内萍萃楼秘密集会,商议响应。当时,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各标营的中下级军官,有不少是革命党人。他们也都派代表前来参加会议,如六十一标代表柏玉田、张保德,六十二标代表阚鼎泰、李乾玉,测绘学堂代表胡万泰、刘松龄,陆军小学堂代表夏斌等。会议推胡万泰为临时总指挥,约定10月30日晚先由六十二标举火为号,六十一标和马炮营、工程营继起响应,先攻标本部,夺取子弹,再合力攻省城。
        这时,安徽巡抚朱家宝惊恐万状,连夜召集文武要员开会,磋商防范革命党起义的办法。他感到安庆没有他可依恃的军队,便急电两江总督张人骏,调驻扎在浦口的张勋所部江防营来皖。同时,又想利用新军,特意提前发饷,每人发给七九步枪子弹五十粒。但是,他对新军总不放心,随后又下令将新军各标营的弹药一律收缴存库,并调二十三营(管带桂丹墀)开赴英山驻防,以分散新军的力量。当江防营两营抵达安庆时,朱家宝自认为有恃无恐,又拟下令解散省城新军。革命党人得知这个消息,便加紧筹备起义。正在紧要关头,胡万泰却畏葸潜逃,革命党人被迫改变了原定的起义计划。但是,新军六十二标一营排长李乾玉激于义愤,单独发难,10月31日率领所部新军袭击安庆城,不幸失败。
        安庆新军的起义虽然遭受挫折,但是安庆的上游九江已经建立起革命军政府,下游淞沪各地也告光复。省内各州县民军风起云涌,高揭革命旗帜,朱家宝的命令已经不能出安庆城门。
        先是,武昌起义之前,寿州革命党人张汇滔、张纶、绅士王庆云等,即以办地方保卫团为名购买武器,以农会为总机关,筹备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张汇滔、王庆云等立即召集邻近各县革命党人开会,筹划响应。当时,驻扎寿州的清军共二千余人,革命的武装力量与清军不相上下,而士气高昂,则远胜清军。会上经过反复研究,确定11月15日发难,首先光复寿州。14日晚,寿州城内外革命军一齐发动,声势浩大,地方文武官吏闻风潜逃,清军慑于革命军声势,不敢出而抵抗,经过劝说,均缴械投降。第二天全城悬挂白旗,商店照常营业,寿州遂告光复。
        寿州光复后,立即成立淮上军司令部,着手改编军队,最后编定步兵十八营,马队一营,炮队二营。推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张纶、袁家声为副总司令。淮上军除留一部分守卫寿州外,其余分兵三路向皖北各州县推进,很快光复六安、怀远、凤阳、蚌埠、霍丘、阜阳、涡阳等地。
        与此同时,合肥也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分府。合肥是庐州府首邑,文教事业一直比较发达。1906年,吴春阳从日本回到合肥后,创办模范小学和速成师范等学校,并以此为活动基地,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革命工作大有进展。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员孙万乘、王善德等十余人由沪、宁各地纷纷回到合肥,组织秘密机关部,一面联络各地同盟会员,筹组民军,一面策动清军反正。当时驻合肥巡防营管带季光恩和知县李维源,看到清廷大势已去,经几度劝说之后,终于赞成革命。11月9日,孙万乘等在合肥大书院召开群众大会,季光恩、李维源都到会。当场宣布庐州独立,组设军政分府,公推孙万乘为总司令。群众欢声雷动,鞭炮齐鸣,全城悬旗庆祝军政分府成立。
        在合肥独立的同一天,皖南芜湖也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分府,公推吴振黄为总司令。此外,田仲扬、田叔扬兄弟发难于临淮。方玿舟等起义于定远。程恩普、卢镜寰则组织民军联合淮上军光复颍州。总之,各州县民军四起,省城安庆“已同孤注”[1]
        这时,新到安庆的江防营,自恃镇压新军起义之“功”,到处骚扰,使人心更加惶恐。谘议局议长窦以珏遂召开谘议局会议,要求朱家宝撤退巡防营,宣布独立,以安人心。朱家宝断然拒绝了谘议局的请求。之后,继任谘议局议长童挹芳、立宪派绅士洪思亮等便联合商会等团体于11月7日在谘议局开会,决定次日由谘议局自行宣布独立。朱家宝见势不妙,遂改变态度,接受立宪派的意见,企图保全地位,以待时局变化。童挹芳等也担心宣布独立后,素无纪律的江防营难于控制,便决定利用朱家宝羁縻之。于是,在谘议局立宪派士绅的支持下,朱家宝于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自为都督。
        朱家宝宣布“独立”后,遭到革命党人的激烈反对。11月11日,革命党人召集军、学等界代表开会,自行宣布独立,推同盟会员王天培为都督,管鹏为军务部长,吴春阳为全省经略。次日在督练公所成立都督府。王天培号元辅,安徽合肥人,留日士官生,曾任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提调。他下令强剪老百姓的发辫,犯众怒。朱家宝又乘机煽动巡防营以反对剪发辫为名哄闹。因而王天培只当了几天都督,旋即离去。安庆遂成群龙无首之局。
        革命党人见朱家宝手握军权,难于对付,遂派吴春阳赴江西九江请兵援皖。九江都督马毓宝即派团长黄焕章率领赣军二千抵安庆。前此,江防营闻赣军将至,便撤回浦口。黄焕章部是九江革命后临时招募的军队,军纪不佳。入城后索饷不遂,便围攻都督府,抢劫军械所、藩库以及绅商富户,全城秩序大乱,朱家宝缒城逃跑。黄焕章取得安庆军政大权,俨然成为都督。不几天,吴春阳自武昌赶回安庆,见此状,不胜愤慨,便当面严词谴责黄焕章殃民之罪。黄老羞成怒,竟当场枪杀吴。吴春阳是同盟会安徽支部的领导人,奔走革命,十余年如一日,声望甚高。革命党人闻其被害,义愤填膺,纷纷电请马毓宝惩办黄。管鹏赴集贤关,调集各地新军,拟以武力驱逐黄部。新军六十二标第一营在桂丹墀的率领下开回安庆,原驻安庆的骑兵第一营和胡万泰临时招募的步兵一营,以及青年军等,都做好了战斗准备。战事有一触即发之势。正在这时,马毓宝派九江军政府参谋长李烈钧来皖查办。李统率兵舰两艘及步兵一营抵安庆。安庆各界遂推李为都督。经李调解,黄焕章部撤回九江。不久,李辞去安徽都督,率领赣、皖联军支援武昌。
        李烈钧走后,安庆各实力派乃联合组成“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设军政、民政、财政三部,以桂丹墀、洪思亮、黄书霖分别主持,秘书长为韩衍[2],并规定一旦举定都督,此机关即行解散。
        12月12日,安徽临时议会开会,选举孙毓筠为都督。孙毓筠(1869—1926)字少侯,安徽寿州人,清朝军机大臣孙家鼐的族孙,早年参加革命,风流任侠,曾捐私产十多万金,充革命军经费,在革命党人中颇有声誉。1907年被清政府逮捕后,一直关在监狱里,及至南京光复前方出狱。12月21日,孙毓筠由上海抵达安庆就职,正式成立安徽军政府。从此,安徽革命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军政府下设军、民、财、教育四司,以桂丹墀、洪思亮、史推思、邓艺孙分任司长。韩衍为参谋长兼青年军总监。青年军扩充为四大队,成为一支支持孙毓筠的武装力量。军政府成立后,立即誓师北伐,派段志超为北伐军司令,取道合肥抵正阳关,联合各地民军,首战告捷,败清军倪嗣冲部于颍州东乡。与此同时,为了统一全省军政,着手裁撤各地的军政分府。经过近三个月的磋商,庐州、芜湖等地军政分府先后遵令撤销,所有民军编为五个师。只有大通军政府都督黎宗岳拒不撤销,而且不承认孙毓筠的地位,并扬言袭取安庆。于是,南京临时政府遂于1912年3月命令驻浦口的陆军第一军军长柏文蔚统率水陆军赴大通,迫使黎宗岳逃走,安徽遂告统一。此后不久,柏文蔚代替孙毓筠,就任都督兼民政长。



分享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 懷寧縣 高河鎮 查灣村 人,從小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 北京大學 法律系,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在後來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他在 山海關 卧軌自殺,年僅25歲。在他作為詩人的短暫的生命裏,海子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書法作品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  

柏文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其美电促柏文蔚南下,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工作。同月22日,柏从东北到达上海。过了两天,黄兴也从香港抵沪。这时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军队正在猛攻汉口

 柏文蔚自述 Paperback – Aug. 1 2011 https://www.amazon.ca/%E6%9F%8F%E6%96%87%E8%94%9A%E8%87%AA%E8%BF%B0-%E6%9F%8F%E6%96%87%E8%94%9A/dp/B0064YWVXA 论柏文蔚与孙中山的关系 http://www.cqvip.com/qk/83014x/199101/1002612834.html 柏文蔚研究会 https://www.baike.com/wiki/%E6%9F%8F%E6%96%87%E8%94%9A%E7%A0%94%E7%A9%B6%E4%BC%9A?view_id=76mirtg1v2g00 柏文蔚与安徽“二次革命” 民国了·安庆(3)柏文蔚造谣孙毓筠吸食鸦片,请总统让他当都督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柏文蔚与陈独秀、李大钊的交往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KWZ400.html?pc 1920年4月,柏文蔚把这处房子提供给陈独秀居住,至1922年10月陈搬出,虽仅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南陈北李”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在后浪推前浪的中国民主革命浪潮中,柏文蔚与他们风云际会,并结下深厚友情,携手奋斗,谱写了一段难忘的篇章 柏文蔚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与他们携手前行。 修葺一新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大门 (资料图片)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及政治活动家。 柏文蔚于1900年入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在南京任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秘密加入同盟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党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一军军长等军职,立下军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5日授柏为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随后,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