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人,從小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在後來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關卧軌自殺,年僅25歲。在他作為詩人的短暫的生命裏,海子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書法作品書法作品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施中誠(1898年-1974年)

施中誠(1898年-1974年),字朴如,安徽桐城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施中誠為施從濱之侄。1920年入保定將弁學堂。1923年畢業後,在施從濱部下任見習排長。1926年春,任團長。1929年起,任煙臺警備司令、旅長,1937年升任師長。1942年11月,任國軍第一百軍軍長,參與常德會戰[1]。1944年2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參與長衡會戰和湘西會戰[2]。1946年3月,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3]。1948年3月,任第十一綏靖區副司令兼整編第32師師長[4]。1949年到台灣。1959年,遷居美國洛杉磯[5]。

鲍刚(1897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赴广州,在粤军许崇智部 当

鲍刚爱国反蒋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138[字体:大 中 小]   鲍刚早年从戎,后投身冯玉祥、方振武西北革命军, 参加过“五原誓师”、“二次北伐”,英勇善战,屡建战 功。抗战时期,他屡次受蒋排挤,仍以民族利益为重,率 部北上,英勇杀敌,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 是一位爱国反蒋的革命将领。   鲍刚(1897——1940)谱名鲍汝刚,号纪三,安徽寿县城南 高家庄人。幼年家贫,从事耕牧。十四岁许,始得亲友帮助,就 读于私塾。高家庄位于瓦埠湖边,涝灾频仍,加之辛亥革命后军 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   北伐屡建奇功   两年后(1917 年)鲍刚和孙一中同赴广州,在粤军许崇智部 当兵,后又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因勇敢善战,屡著战功, 升任营长。   1924 年 10 月“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部改成国民军。1026 年4 月国民军撤出北京,方振武率国民军第五军退守口北。吴佩孚、张作霖以 50 万之众,包围南口。国民军第五军在兵力悬殊、饷械无继的困境下,苦苦坚持 3 个多月,被迫向绥远撤退。经过这些 战斗,鲍刚益受方振武器重,由营长升任二旅一团团长,旋又升 任一旅旅长。   1926 年 9 月 17 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国民军东出潼 关,配合北伐。鲍部曾先后攻克同州;以一个旅击 溃敌 4 万之众,攻占磁 涧;由登封小道奇袭密 县;协同北伐军攻克郑 州,6 月 1 日与北伐军在 郑州会师。不久,鲍刚奉方振武之命,率部进入河南邓县、南阳和湖北河口、襄阳、樊城 等地。   济南重创日寇   1928 年春,“二次北伐”后,方振武部被蒋改编为第一集团 军第四军团,方任军团总指挥,鲍任该军团九十一师师长。5 月初, 北伐军进抵济南后,驻济南日军蓄谋制造了“五三”惨案。惨案 发生时,司令部就设在城内的一条大街上,日军在对面“亨得利 钟表店”大楼上架起重机枪,封锁了司令部的大门。鲍刚挺身而 出集合全体官兵说:“你要当狗熊,敌人就要称英雄;你要当英 雄,敌人就成了狗熊。走,跟我冲,要是你们少一根汗毛,我赔 一条大腿。”随即率部奋勇出击,自己带头冲杀,终于杀出一条 血路,占领了有利地形。这大出日军意料,日军措手不及,吓得 抬起机枪翻房逃跑了。正当鲍刚率部乘胜追击日寇时,由于蒋介 石奉行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