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0的博文

许继慎究竟为什么被杀?

至1930年代, 红军 许继慎究竟为什么被杀? --作者:叶孝慎、吴方泽 关于鄂豫皖红军著名将领许继慎被杀,主要涉及第三党(私通投敌)、军阀作风(生活浪漫)、犯上抗命(鸡鸣河会议)和曾扩情的信(离间信)这4大问题。它们相互交叉,彼此影响,是多重量变的叠加,种种渐变的累积。 起因是“第三党”,让人疑心生暗鬼。之后很快就因“军阀作风”的搅和而发酵,特别是受到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的深度排斥。这种深度排斥随即又因曾中生、许继慎为首的群体“犯上抗命”而加剧,一下子由相对孤立的个案转向群体性事件。面对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的变脸,许继慎再无回旋余地,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作选择。偏在这节骨眼上国民党要员、许继慎的黄埔同学曾扩情派人送来策反信。不仅送来,还连带着更多猫腻一并落到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等人的手上,这就铁板钉钉,百口莫辩,终究成了压垮许继慎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以上4大问题,到底是烛影斧声还是铁证如山?这需要我们耐下性子,逐一辨析,正本清源。 许继慎与第三党到底有没有关系? 本来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许继慎师从朱蕴山,是朱蕴山的弟子,而朱蕴山正是第三党的创始人之一。朱蕴山“自动地脱离中国共产党”和“与邓演达、谭平山、章伯钧、李世璋、彭泽民等,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都是在1928年,即许继慎“遭敌通缉,被迫返沪”的同一年。这一次选边对朱蕴山而言很累人:一边,邓演达宣称中共仅“代表纯粹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宜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中国亟需“出现一个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第三党”;另一边,中共痛斥第三党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反革命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奸细”,“在反帝国主义运动‘民众运动’之中动摇犹豫妥协”,“勾结张发奎、唐生智、张贞等失意军阀”,“削弱工农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朱蕴山顾此失彼,左右为难,最终改旗易帜,跟邓演达、谭平山、陈友仁、唐生智、黄琪翔等站人同一营垒。 有人说朱蕴山介绍许继慎跟“留居上海的安徽名流、北伐时期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常藩侯、柏烈武”等人“取得联系”是在为中共作“统战工作”,这似乎证据不足。倒是有不少疑点让人怀疑许继慎的“交友过广”有涉“不分敌我,消极动摇”。据许继慎的黄埔同学黄雍回忆,许继慎当时与大家一样“和组织的关系都是陷于若有若无的状态”。 黄雍,1900年生,湖南
岳王会与“安庆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9-08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张卫强 查看:23936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岳王会在安庆起义中发动了“千余人之众,所聚徒党,皆系素练之兵,所执枪弹,皆系最精之器”。安徽的新军,马、炮两营全体参加了,其他   1905年,柏文蔚在位于芜湖的安徽公学任体操教习,陈独秀也在公学兼课,两人遂相约暑期访游皖北。归来后,柏文蔚遂于陈独秀、常恒芳等联络安徽公学中先进学生,成立岳王会。   岳王会的意思是崇拜岳王精忠报国的精神,地址在当时芜湖的关岳庙。参加组织的,最初有30多人,第一次开会在芜湖关帝庙宣读誓约。并在芜湖租了两间屋子,作为联络点。岳王会的大部分领导者同时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主要领导成员除陈独秀外,都参加了同盟会,一般会员也算集体加盟了。但岳王会的组织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1905年10月,柏文蔚应南京赵声之请,去新军第九镇充任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冬天,常恒芳赴安庆任尚志学堂训导主任。由此岳王会就分成了三部:在芜湖的为总会,由陈独秀为总会长,南京、安庆为两分部,由柏文蔚和常恒芳任分部长。   1907年,安庆徐锡麟事件发生后,芜湖成为清廷各级衙门特别关注的重点,在重重监视之下,许多党人感到难以容身,纷纷离开芜湖。陈独秀也在这时东渡日本“苦读英文”,岳王会芜湖总会从此无人主持了。   岳王会的重心此后转移到了安庆。安庆是安徽的省治所在地,革命运动早有基础。1905年安徽开始筹办新军,武备练军停办,原来的练军成员,改组为新军第二标第三营,俗呼老三营。薛哲、倪映典、熊成基等在练军停办以后,则赴南京入南洋陆师学堂及炮兵速成学堂等校继续深造。留在老三营的有薛子祥、范传甲等。常恒芳一到安庆,就“感到他们革命情绪都很高”。他说:“我们把原来的岳王会又拿出来了……仅二三十个干部,于是我们又成立一个外围组织叫维新会,其中像老三营的人,大概都在里面,岳王会起了领导的作用。”早在岳王会于芜湖成立之初,安庆就设有分部,其基础就是原先的同学会。常恒芳来安庆后,又建立了外围组织,巩固了岳王会的领导地位。   1906年秋,安庆督练公所成立步、马、炮、工、辎五种弁目训练所。老三营的人员均分编入所训练。当时岳王会感到革命非有武力不行,便确定新军为主要的争取对象,大力在其中发展会员。为了加强对新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卑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K , 1981年第5期 • • •• • ^ •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黄清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激浪,当时的许多知 胡青年在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的强烈刺激 下,为推翻清朝政府,挽救民族的危亡,致 国家于富强,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把革命推向前进,陈独秀就是其中很出色的 一个。他早年倾向维新,留学日本,努力向 西方寻求真理,勇敢地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作斗争,为他这个时期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的一页。 (一) 早年的陈独秀就有着朦胧的革命思想。 但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应该说,是从1897年 赴南京参加江南夕试开始的。那时正是甲午 战后的第三年。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人 民受尽刀兵饥饿的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 先进的知识分子,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宣 传西学,倡导变法。这一年,陈独秀赴南京 乡试蹙居号舍三场九天”①,目赌清廷科场的腐敗,面对“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在清朝 政府的暴虐统治下,水深火热,血泪和流, 激起了对清朝政府的无比仇恨,他立志学习 新学,振兴中华,遂于是年往杭州入学求是 书院,开始了新的活动,求是书院,全名“中西求是书院”。它是 1897年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和杭州知府林启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创办的®。校址设普慈 寺(今蒲场巷),于同年4月24日正式开学,以“扫积弊,求实学”为宗旨,聘美国人王令赓为 总教习。设有国文、物理、化学、.英文、法 文等课程,是一所以传授西学,输入欧洲文 明为主的新型学校。首批招生三十人。蒋尊 簋、王嘉榘(1906年曾参加萍浏醴起义K陈独秀等均为该校第一期内院生(免缴学腾费, 成绩优异者可得奖学金)。陈独秀在这里近两年,精研《天演论>、《时务报★等维新书刊, 受到强烈的爱国思想的薰陶。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博考长江沿岸历代军事布防,写下了 «扬子江形势论略> 的学术专著。书中强烈谨 责帝俄入侵旅顺口,德国强占胶州湾,“曰 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 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 之权利”,强烈呼吁,抵御外侮,挽救危局。 后被清政府以“犯上作乱”罪名,逐出学校, 于1899年避地南京,旋归故里。是时,安 徽爱国知识青年创设“工商勇进党”,改贡院 (即科举考试场所)为学堂,创办紫阳师范, 旋又设立安徽公学及徽州

常恒芳藩侯(1882从日本回国参与南京起义继与熊成基回到寿县保义集同去日本留学1911年,常恆芳受孫中山之命到廣州準備參加黃花崗起義,

常藩侯(1882—1950年)名恒芳,寿县保义集人。幼年读书,18岁中秀才。时值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他目睹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乃阅读卢骚的《民约论》和上海的《苏报》,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刊。同时,看到上海的黄克强、章太炎、章士钊等人的革命活动,便毅然投笔从戎,立志以身许国。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赴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加入“同学会”,进行反清活动。次年入安徽公学,和陈仲甫、柏文蔚等重新组织“岳王会”,鼓吹革命,反清排满。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安庆尚志学堂训育主任,组织“维持会”。次年,入安庆炮兵训练所当学员,加入同盟会。和乡人袁子金等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筹划活动。又与南京的孙毓筠、方植之,湖南的胡英,上海的陈英士等密秘联络,准备起义。后因事泄,胡英被捕,毓筠下狱,起义未成。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参与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失败后,逃至怀远。继与熊成基回到寿县保义集,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因形势不利与熊同去日本留学。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炮响,他从日本回国参与南京起义。次岁,南京政府成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回安庆,任国民党安徽支部长、国会议员。2月,宋教仁被刺,袁氏叛国,解散议会。5月,袁世凯下令:“除暴安良”,将恒芳等八大议员统统逮捕。5年黎元洪任总统,孙中山先生回国,电请释放政治犯,他被释出狱。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护法大元帅,他被邀出席广州参加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10年,他由上海回到安庆,参加反对张勋的定武军和倪嗣冲的安武军的斗争。斯时,参加省会议,反对盐斤加价,拒绝和抵制安徽督军张文生和省长许世英对省议会的拉拢收买,极力支持并参加学生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和增加教育经费的斗争,终于设立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次年,省在芜湖召开财政审查会议。省内各团体、旅京、沪诸同乡均推选代表参加会议,他被推为代表,由沪赴芜参加会议。与会代表一致主张裁军废督,经过反复斗争,终于废掉督军张文生的“议书”。是年,段祺瑞倒台,黎元洪复任,南北一统。国会恢复,他赴京反对曹锟贿选。13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立了各级党部筹备委员会。安徽党部由他和朱蕴山、光明甫、高语罕等7人负责筹备。国民党“二大”闭幕后,安徽省临时

柏方鑫(1887在成谷才部独立混成旅拱卫总统府。次年讨袁失败,与袁家声、岳相如等在苏联一起共策军事。

柏方鑫(1887—1967年),字幼臣,又名佑拯,寿县窑口乡人。7岁就读,18岁入同盟会,并入清军三十三标为内应,后入武备学堂,与方振武、程华亭、蔡行三等结为金兰,又与州人袁家声、张克瑶、凤阳张雷梨、凤台岳相如等相处甚密。先后在沪以老虎灶为中心,联络革命同志,结交四方豪杰,培育革命人才,为革命输送械弹。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任职于建国第一军。次年讨袁失败,与袁家声、岳相如等在苏联一起共策军事。6年,张勋复辟,出师讨伐,旋即戡平。10年,赴粤时,在成谷才部独立混成旅拱卫总统府。陈炯明叛变包围总统府,炮轰观音山,他扼守一隅力拒陈敌,使孙中山先生终于脱险。12年,到鄂豫皖边区,联络袁家声、岳相如等,成立豫皖自治军,南北军阀时欲并吞,夏邑一战,杀人盈城,鏖战经月,豫皖自治军终于获胜。15年,改组国民革命军军制,柏文蔚任三十三军军长,他任独立第四旅旅长参加二次北伐。18年脱离军营,曾在凤台等地征收税务。33年赋闲在家。36年随女儿到南昌。1967年因病逝世。 来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

word

編輯文章 重設為草稿 預覽(在新分頁中開啟) 更新 新增標題 新增標題 张汇滔(1882年——1920年),原名张维环,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 王庆云1879秀才1909春咨议局88名议员。农会 城东团防局局长 700杆毛瑟枪,皖北贼乱 袁家声秀才东京警监学校 安徽炮兵弁目学校 黄花岗去安庆预备 芍药 四顶山庙会 张伦 信义会 张之屏,字树侯,室名晚菘堂,安徽寿县人。清末与同里柏文蔚、孙毓筠创组强学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与同志谋划安庆起义,事泄未果避走脱险。辛亥武昌起义,助张汇涛相应。民国后协助孙毓筠督皖。后因政局混乱返里。着有《淮上革命史稿》。 方振武(1885-1941,安徽寿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华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总指挥吉鸿昌)。因生活困難,方振武於清末應徵到南洋新軍第九鎮三十一混成協炮營當兵。後加入同盟會,參加了1908年11月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失敗後被捕,在押往原籍途中逃走,改名後加入第三協輜重營當兵。1911年辛亥革命後,參加光復南京的戰鬥,升任陸軍第一軍冷御秋的第三師輜重營長、南京臨時政府第1軍第三師先鋒營營長,追擊張勳部至徐州。 曹渊曹渊烈士:(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入黄埔一期,同年入党。参加一、二次东征。1926年9月,时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的曹渊,率敢死队攻城,不幸牺牲。 孙德清烈士:(1904—1932,安徽寿县人)。1924年黄埔一期,同年6月入党。参加南昌起义(时任24师75团一营长)。1930年,任红二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军军长。在湘鄂西“肃反”中,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师师长 高1908年,获释后的朱蕴山与高语罕一起加入同盟会,参加安徽新军熊成基起义。 高语罕(1888—1948),安徽寿县正阳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职业革命政治家。反清志士、新文化运动先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者、马克思理论宣传家。 其主要业绩: 一、反清志士: 1907年从日本回国,到安庆从事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结识陈独秀。 管鹏,1881年出生于寿县。1906年与乡人张孟介创设“信义社”,其誓词与同盟会的相同。1908年参加熊成基安庆起义,担任内外联络工作

曹渊连长卢德铭

曹 渊北伐留英名 发布时间:2017-02-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598[字体:大 中 小] 曹渊.jpg 曹渊在北伐中率领铁军(叶挺独立团)一营,在攻打汀泗桥、占领贺胜桥的战斗中,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令敌人闻风丧胆,望风披靡。武昌城下,为北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周恩来、聂荣臻、叶挺称赞他为“模范的革命军人”。      曹渊(1902——1926),原名郡(新)宽,字溥泉,安徽寿县小甸人。 投身学运    1902年,曹渊出生在安徽省寿县小甸曹家岗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春,曹渊来到芜湖,考取了不收学膳费的工读学校。他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久,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芜湖各校师生立即响应,组织成立教职员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曹渊被选为代表,参加芜湖学生联合会,并因其精明干练而成为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1921年6月2日,安庆市学生和教师为增加教育经费向安徽省政府请愿,遭到当局镇压,发生了“六二”惨案。曹渊、王逸常等人组织芜湖学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积极声援安庆师生的正义斗争。但工读学校学监佘小宋则勒令曹渊等人退学。   是年秋,曹渊又考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入学不久便被推举为该校学生会主席。次年3月,芜湖人力车工人为了反对封建军阀政府增加牌照税和资本家擅加车租,举行罢工。曹渊领导学生会勇敢地同工人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同时,曹渊等人在职业学校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组织学生学习和传阅《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先驱》等书刊。   1922年秋,职业学校发生时疫,由于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坚平日压迫学生,不顾学生健康,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致使一名学生病死,因此激怒了全体学生。学生会决定停课、停工一天,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并把李子寿、董质坚拖到死者遗像前默哀半点钟,然后将其逐出校门。在追悼会上,曹渊代表学生会登台演说,揭露和痛斥学校当局的罪行,并亲书“子寿如此,人皆气死;质坚不灭,我亦贪生”的挽联。事后,该校董事会以“过激分子”为名,将曹渊等人开除学籍。离校那天,该校师生及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五中学等校四五百人,挥舞旗帜,高呼口号,前往送行。   曹渊被逐出校门不久,来到上海。当时瞿秋白、蔡和森、张太

方运炽1906是瓦埠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6年冬,党中央选派方运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是“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

方运炽英年早逝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159[字体:大 中 小] 方运炽是瓦埠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安徽省委书记、皖西北特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皖西北道委书记。后被张国焘迫害致死,成为中共党史上“英年早逝的共产党人”。 方运炽(1906——1932),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高钟灵,安徽寿县瓦埠人。 追求真理 1906年,方运炽出生于安徽寿县瓦埠竹园村。幼时在乡随塾师听读,稍长,入瓦埠小学就读。1919年,方运炽入芜湖公立学校读书。五四运动爆发,他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听了恽代英的演讲,受教很深。民国12 年,他和薛卓汉等创建了“爱社”,秘密学习革命理论。他积极联络各校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转入上海大学学习。同年冬,寿县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小甸集特支,经曹蕴真、薛卓汉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上海大学党组织指示方运炽、薛卓汉、曹蕴真等回乡建党。他们在寿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最早的党组织。特支建立后,方运炽负责瓦埠一带工作。他以教书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工作。1924年方运炽在寿县中学组织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罢课,赶走封建校长。次年,联合寿县城关各界人士,组织了寿县非基督教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在寿县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反对读经礼拜与苛税。“五卅”惨案后,组织“寿县学生沪案后援会”,在城乡募捐,举行示威游行,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罪行,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并募捐银元百余块汇往上海。 领导暴动   1926年冬,党中央选派方运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由于革命需要,他以“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的身份回国,改名方英。9 月,中央第三高级训练班开学,方运炽任教务主任,并由中共中央指定,担任班的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方运炽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到安徽视察和指导工作。   1929年8月5日,方运炽在六安、霍山两县交界的豪猪岭主持召开了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六县党的联席会议,集中讨论了武装起义及其准备工作等问题,同时报请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以加强对六县的领导。   是年11月,方运炽亲自组织领导了六安独山农民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三区(独山)工农革命委员会总指挥部,方运炽任党代表。当年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

三期戴安瀾長城古北口抗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接替杜聿明昆侖關戰緬甸

黃埔三期戴安瀾 2019-02-24 14:54:04 來源:黃埔軍校同學會網 點擊:45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無爲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看到祖國處在危難之中,心中十分難過,爲了表達自己鎮狂飚于原野,挽巨瀾于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淩雲壯志,正式改名爲“安瀾” 。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 。1926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曆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1938年3月,在台兒莊戰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裏集,迫使台兒莊之敵後撤,得華胄勳章(一說寶鼎勳章)1枚。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訓班教育長。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被第31集團軍記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少将師長 ,接替杜聿明,年僅25歲 。該師是新建的第五軍的主力師,對外号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5月,率部參加抗擊日軍進犯的随(縣)棗(陽)之戰。6月17日,晉升陸軍少将。9月,參加長沙保衛戰。11月,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   1939年11月25日淩晨,由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第600團,在二塘獨戰日軍第21、42兩個聯隊 。日軍在飛機掩護下猛烈進攻,600團團長邵一之、團附吳其升陣亡。鑒于戰況不利,戴安瀾決定黃昏後撤退至高峰隘 。此次雖然未能阻止日軍前進,但這是日軍自欽、防登陸後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戰鬥進行了兩天兩夜 。1939年12月1日中國軍隊失守高峰隘,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雙方以昆侖關一線山地爲界,暫時對峙 。12月7日,蔣介石決定反攻,目标是“攻略昆侖關而後收複南甯” 。12月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營名義發出第一号反攻令:以北路軍第5軍主攻昆侖關 。12月16日,第5軍軍長杜聿明召開團長以上軍事會議,布置對昆侖關之攻堅戰,制定了“關門打虎”的包圍全殲戰術,命令以戴安瀾第200師、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主攻昆侖關。12月18日淩晨,反攻戰鬥打響 ,戴安瀾指揮第200師與榮譽第一師開始攻堅,至夜晚,

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淞滬會戰何应钦卫立煌胡宗南吴忠信陈诚

蔡炳炎 [公元1902年-1937年] 蔡炳炎   蔡炳炎(1902~1937),又名蔡善举,字孑遗、絜宜。合肥郊区人。家务农,世清贫,男丁不旺,3 房由蔡炳炎一人继承。幼受宠爱,但宠而不娇,少怀壮志,勤奋求进。7 岁启蒙,就读私塾,聪明过人,深受老师喜爱。几年间,读完“四书”、“五经”。15 岁在三河从读孙举之学馆期间,见教师案头置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即借之阅读。读后,思潮澎湃,受影响很深。孙举之见其好学求进,即悉心传授。其父也省衣节食,支持他读书。蔡炳炎不辜负父辈和教师所期,刻苦攻读,在孙举之学馆就读3 年,学业益精,不仅文笔甚佳,而且写一手秀丽的毛笔字。民国8 年(1919 年),天大旱,淝河干涸,禾苗枯萎,稻谷无收。蔡炳炎时年17,深知家中困境,乃辍学回家当塾师,不久,又去三河设馆。他执教有方,深受学生拥戴。且年轻持重,以礼待人,见有不平之事,爱出面干预,父老乡亲亦甚为推崇。民国13 年,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了黄埔军校。蔡炳炎闻讯,喜出望外,托舅父邓子云介绍前往应试。邓子云系老“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广州时,经常写信教诲蔡炳炎,要“树立革命思想”,“拯民救国”。在舅父的介绍下,经考试录取军事学校,从此蔡炳炎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   蔡炳炎在军校中认真学习,刻苦磨砺,各种成绩优良。他还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自学数学和英语,以弥补自己学识之不足。经7 个月的军事学习,通过各项教程考试,终以良好的学习成绩取得结业证书。正在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革命政府,既有英帝国主义直接支持的反动商团作乱于内,又有陈炯明叛军窜扰于外,戡乱平叛,迫在眉睫。孙中山决定,以军事学校第一期党员为基干,组建2 个教导团,作为校属武装。蔡炳炎被分配在教导第二团任排长。   民国14 年1 月31 日,广州革命军誓师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2 月初,在进攻淡水战斗中,蔡炳炎随教导第二团在城外负责阻击增援之敌。所阻援敌系陈炯明主力,战斗力强,攻势凶猛。在激烈的战斗中,团长畏缩不前,部队也有一部退下来。值此紧要关头,蔡炳炎率队勇猛冲杀,将陈炯明援军击溃,使淡水之役首战告捷。3 月12 日,陈炯明主力数万之众,与广州革命军在棉湖、鲤湖一带相遇。教导第一团与敌主力团在棉湖西北山地展开激战,伤亡很大。教导第二团在鲤湖附近待命,因未接到

孫天放(1902—1974),安徽懷遠縣脱离共产党蒋先云副团长孙天放团长率江苏保安团奉命赶至战场南京保卫战

孙天放 编辑 孙天放,黄埔军校一期生、国民革命军中将孙天放(1899—1974),安徽怀远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步兵大队队长,同年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后脱党加入复兴社,任江苏省政府保安处上校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江苏省保安团团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后任第87师261旅副旅长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后,任江苏省保安司令部防空处处长,抗战结束后任江苏省保安司令部中将高参;上海解放后向公安机关登记,被作为战犯被长期关押,1974年12月26日在狱中病故(一说被处决)。 中文名孙天放外文名suntianfang别 名胡天放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99年逝世日期1974年12月26日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一期)职 业军人主要成就参加北伐战争 参加淞沪战役 参加南京保卫战 参加1945年对日受降仪式出生地安徽省怀远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人物轶事 ▪ 北伐之战 ▪ 淞沪抗日 ▪ 保卫南京 人物生平编辑 孙天放(1902—1974),安徽怀远县南乡高塘镇人,生于1899年 [1] ,家父业商,经济中等,怀远县立高等学堂肄业,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23年经同盟会老会员管鹏(1927年安徽省政府主席)介绍加入国民党并推荐报考黄埔军校,1924年6月进入广州黄埔军校一期第三队学习,同年11月毕业,后派任军校教导团第一团(团长何应钦)第三营少尉见习排长。 1925年1月,任中尉排长,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第五十九团少校营长。 1927年4月因清党投奔武汉,任第二十六师第七十七团中校副团长;蒋先云团长阵亡后,在炮火中代理团长,6月因清党离部避居上海。 1928年2月,任第三十三军学兵团中校副团长,12月任第九十六师上校参谋长,旋因涉嫌共党被迫离部。 1929年1月出任新编第三旅第五团中校副团长,11月率部兵变失败再次避居上海,1932年1月出任江苏省保安处中校科长;次年11月为上校团长。 1937年9月率部补充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任上校副旅长;1938年10月任江苏省保安处上校高级参谋。1939年12月晋升陆军步兵上校;次年1月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苏北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韩德勤)副总指挥,11月任江苏省保安处少将处长;1944年10月任江苏防空处少将处长。 1941年考入陆军大学参谋班 19
黃埔一期張世希 2019-03-19 15:04:18 來源:黃埔一期的博客 點擊:506   張世希(1903~1956),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畢業。别字适兮,安徽省桐城縣人。1924年春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5月編入第四隊學習,畢業後任軍校入伍生隊區隊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排、連、營長。參加兩次東征和北伐。   1928年起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導一團團長,1930年春,以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學員、教官編成教導第三師(轄4個團),師長錢大鈞,張世希任第一團團長,中原大戰爆發後,率該團随教導第三師(隸屬第三軍團)參戰,1930年11月,教導第三師改編爲第14師,張世希改任第40旅第79團團長,及國民政府警衛軍一師第一團團長,1932年1月,警衛軍第1師改編爲第87師,張世希改任該師第259旅第517團團長。“一.二八”凇滬抗戰爆發,2月初,率該團随第87師第259旅旅長孫元良開赴淞滬增援參戰。2月21日,該團小炮連擊落日軍八四六号戰鬥機一架,駕駛員田中大尉當場運殒命。1933年初,升任第87師第259旅旅長、副師長,1933年12月,調任第4師副師長,1934年2月,調任參謀本部高參。   1934年9月,考入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二期深造。1937年8月,從陸軍大學特二期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任中央軍校步兵科科長、第二學生總隊總隊長,軍政部第十四補充處處長。1939年4月24日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将,不久,軍政部第十四補充處改編成新編第33師,張改任新編第33師師長,1939年12月初,日軍侵占昆侖關要隘,企圖切斷我國通往越南的交通線,張世希率新編第33師抵達廣西賓陽時,奉命配合杜聿明領導的第五軍進攻昆侖關,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中國戰區被劃分爲15個受降區,浙江及福建廈門被劃至第六受降區,由第三戰區接管,1945年9月4日,張世希在富陽長新鄉宋殿村宋作梅的宅院内主持與日軍洽降儀式。   1946年起任徐州綏靖公署參謀長,1947年3月,陸軍總司令部成立,張任副參謀長、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所副主任。1947年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蘇江甯縣代表)。1948年9月任首都衛戍副總司令。1948年9月22日被國民政府晉升陸軍中将。1948年12月任第七綏靖區司令官,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1949

王逸常(1896黄埔第一期毕业安徽六安人。1924年5月,曹渊和许继慎、王逸常等人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曹

王逸常,民国少将、武汉文史馆馆员、黄埔军校一期生。王逸常(1896—1986),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纯熙,安徽六安人。1921年由柯庆施介绍加入共青团,1923年9月由周颂西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1月由瞿秋白、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文名王逸常国 籍中国籍 贯安徽六安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86年毕业院校黄埔军校职 务公务员政治面貌党员信 仰共产主义 目录 1 主要事迹 2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 主要事迹编辑 1924年春受中共党委派到广州,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留校,历任军校政治部干事,中共黄埔军校第一期支部宣传委员、第二期支部候补干事,军校政治部组织科少校科员、代理政治部秘书,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秘书。 1924年4月起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三营少校营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一补充团中校团党代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中校秘书,第一军政治部上校组织科长。 1928年在上海党中央军事部工作,1929年任中共六安、霍山联合县委书记;1932年脱离中共,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学习和任教。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上校处员,东北军第五十三军政训处上校处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保定行营政训处上校处长兼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职。1941年4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43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 1946年退役,1947年8月授陆军少将,未出任军职,任重庆私立中学校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转入重庆市人民政府干部文化学校任班主任,学员多为长征干部,1955年开始先后在重庆十三中学,十二中学等中学任历史教员。1962年经当时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同意调往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任馆任馆员。1986年10月24日在武汉病逝。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编辑 作者:王逸常 黄埔军校各期中的中共黄埔支部组织机构,我只略知 一、二、三期的情况。负责人是周恩来同志。办公地点就在政治部。属于广东区区委的军委(代号明星)领导。军委主要负责人也是周恩来同志。军委的工作人员有黄锦辉、聂荣臻、小朱同志,北伐时期还有麻植同志留在广州工作。在黄埔的中共党员有李之龙、蒋先云、张其雄、杨其纲、王尔琢、游步仁、许继慎、杨溥泉、曹渊、唐同德、曹石泉、茅延

鲍刚(1897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赴广州,在粤军许崇智部 当

鲍刚爱国反蒋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138[字体:大 中 小]   鲍刚早年从戎,后投身冯玉祥、方振武西北革命军, 参加过“五原誓师”、“二次北伐”,英勇善战,屡建战 功。抗战时期,他屡次受蒋排挤,仍以民族利益为重,率 部北上,英勇杀敌,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 是一位爱国反蒋的革命将领。   鲍刚(1897——1940)谱名鲍汝刚,号纪三,安徽寿县城南 高家庄人。幼年家贫,从事耕牧。十四岁许,始得亲友帮助,就 读于私塾。高家庄位于瓦埠湖边,涝灾频仍,加之辛亥革命后军 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   北伐屡建奇功   两年后(1917 年)鲍刚和孙一中同赴广州,在粤军许崇智部 当兵,后又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因勇敢善战,屡著战功, 升任营长。   1924 年 10 月“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部改成国民军。1026 年4 月国民军撤出北京,方振武率国民军第五军退守口北。吴佩孚、张作霖以 50 万之众,包围南口。国民军第五军在兵力悬殊、饷械无继的困境下,苦苦坚持 3 个多月,被迫向绥远撤退。经过这些 战斗,鲍刚益受方振武器重,由营长升任二旅一团团长,旋又升 任一旅旅长。   1926 年 9 月 17 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国民军东出潼 关,配合北伐。鲍部曾先后攻克同州;以一个旅击 溃敌 4 万之众,攻占磁 涧;由登封小道奇袭密 县;协同北伐军攻克郑 州,6 月 1 日与北伐军在 郑州会师。不久,鲍刚奉方振武之命,率部进入河南邓县、南阳和湖北河口、襄阳、樊城 等地。   济南重创日寇   1928 年春,“二次北伐”后,方振武部被蒋改编为第一集团 军第四军团,方任军团总指挥,鲍任该军团九十一师师长。5 月初, 北伐军进抵济南后,驻济南日军蓄谋制造了“五三”惨案。惨案 发生时,司令部就设在城内的一条大街上,日军在对面“亨得利 钟表店”大楼上架起重机枪,封锁了司令部的大门。鲍刚挺身而 出集合全体官兵说:“你要当狗熊,敌人就要称英雄;你要当英 雄,敌人就成了狗熊。走,跟我冲,要是你们少一根汗毛,我赔 一条大腿。”随即率部奋勇出击,自己带头冲杀,终于杀出一条 血路,占领了有利地形。这大出日军意料,日军措手不及,吓得 抬起机枪翻房逃跑了。正当鲍刚率部乘胜追击日寇时,由于蒋介 石奉行

张树侯(1886

树侯铁笔堪绝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564[字体:大 中 小]   辛亥革命老人张树侯,早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走 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在家乡以革命思潮引导学生 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走上革命道路。 后弃政从文,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享有盛名,有“铁笔” 之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有诗赞曰:天际真人张树侯, 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张树侯(1886——1935),名之屏,安徽寿县瓦埠人。     追随中山 奔走革命   张树侯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馆为业。自幼从父兄课读, 勤奋好学。不久,父去世,赖母和哥哥抚养成人。光绪十六年(1890) 25 岁时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国事日非,他放弃了科举考 试,萌发了革命抱负。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在家乡和孙毓筠等密谋革命,创办了 “强立学社”,传播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安庆武备 练军学堂,与州人柏文蔚等取得联系。次年,得悉同盟会于东京 成立的消息,即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后为寿州豪绅孙 某侦悉,向州督周馥告密。周密令先暗杀郭其昌于狱中,然后逮 捕张树侯。幸为州人卞秉灿得悉相告,他立即潜逃。时郑赞丞、 李广缙在皖南筹办矿务局,他奔就之。清吏逮捕落空,下令通缉, 风声险恶。张树侯恐累及郑、李,乃潜逃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僧 人,隐伏暂避,化名为“尹其康”。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任 皖江公学经学讲师,与吴旸谷结识。经吴介绍,参加同盟会。光 绪三十二年(1906)秋初,离开芜湖,与六安彭卓甫等同赴东北, 与柏文蔚等进行革命活动,后为吉林清吏达桂侦知,派人逮捕, 幸在州人胡殿甲的保护下脱险。他和卞秉灿等化装夜走吉延岗, 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办理文牍。后 动员陈起义,由于多种原因,结果使起义计划未能实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到家乡,在芍西学堂任教,仍以革 命思潮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都是 他的学生,深受他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宣统元年(1909),张树侯离开芍西学堂,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寓李少川家,组织革 命机构,宣传革命。次年,与州人张汇滔、管鲲南等回寿,组织 力量,联络武装,为光复寿州做准备工作。1913 年袁世凯叛国, 倪嗣冲督皖,下令通缉张树侯,被逼入川。
方振武早年参加民主革命,后身陷军阀混战,但他同 情人民,同情革命,一生光明磊落,为官清廉。在日寇铁 蹄践踏国土时,他毁家纾难,毅然决然奔赴抗日疆场,就 任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 奴”。他不愧是一个爱国的军事将领。   投身辛亥 北伐建勋   方振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祖辈世世代代以农为 业。他的父亲叫方椿良,为人慷慨仗义,好结交穷朋友,年青时 在城关六合染坊帮工,后回家乡开设油坊,经营小本生意。母亲 孙氏,生子三人,振武排行老二;长兄运震早殁,其弟振廷。继 母金氏,亦生二男(运鉴、运朋)、二女。少年时代,方振武家 境艰难,无钱上学读书。他为生活所逼,十三岁开始在瓦埠街上 卖凉水。贫困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初步体验到人世的艰辛。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对穷人的同情、对富人的憎恨。他羡 慕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心里暗暗地想着效仿这些 英雄,去铲尽人间的不平。瓦埠街上有个大地主,他家的“花公 子”专好欺凌穷人,谁也惹不起。有一次,这位“花公子”把一 个穷人家的孩子按在地上,边打边辱骂,街上的人没有一个敢上 前干涉。这事恰巧被方振武碰上,他走上前去,揪住这位“花公 子”,狠狠揍了一顿。这件事触怒了这家大地主,跑到县衙门告 状,结果把方振武父亲抓去坐了三年班房。方振武自己在家乡也 无法呆下去,被迫只身外逃。他逃到安庆后,投入安庆武备练军 学校,毕业后即开始行伍生涯。   方振武素怀革命大志,立志献身国家。辛亥革命前夕,他受 革命思潮影响,跑到广东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不久,他受同盟会委派回到安庆,同徐锡麟等在安庆积极发动革 命。1906 年 7 月 6 日,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于警校礼堂,并发动 武装暴动,但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徐锡麟不幸被俘受害,方 振武亦被抓进监狱。后来经各界人士多方营救,用钱买通狱卒, 方振武才得以逃出。   武昌起义爆发后,方振武投入革命军,参加了南京战役。接 着,他随军北上,攻打徐州。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后,全国各地 掀起了讨袁运动。1913 年 7 月,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方振 武这时在黄兴麾下任辎重兵营长。方作战英勇,曾亲率一营兵力, 抗拒袁军数千,激战七昼夜,身中数弹,坚不示弱。   讨袁军战事不利,7 月下旬,南昌、南京相继失陷。在这种情 况下,黄兴认为讨袁败局已定,他和孙中山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