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三期戴安瀾長城古北口抗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接替杜聿明昆侖關戰緬甸

黃埔三期戴安瀾 2019-02-24 14:54:04 來源:黃埔軍校同學會網 點擊:45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無爲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看到祖國處在危難之中,心中十分難過,爲了表達自己鎮狂飚于原野,挽巨瀾于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淩雲壯志,正式改名爲“安瀾” 。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 。1926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曆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1938年3月,在台兒莊戰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裏集,迫使台兒莊之敵後撤,得華胄勳章(一說寶鼎勳章)1枚。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訓班教育長。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被第31集團軍記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少将師長 ,接替杜聿明,年僅25歲 。該師是新建的第五軍的主力師,對外号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5月,率部參加抗擊日軍進犯的随(縣)棗(陽)之戰。6月17日,晉升陸軍少将。9月,參加長沙保衛戰。11月,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   1939年11月25日淩晨,由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第600團,在二塘獨戰日軍第21、42兩個聯隊 。日軍在飛機掩護下猛烈進攻,600團團長邵一之、團附吳其升陣亡。鑒于戰況不利,戴安瀾決定黃昏後撤退至高峰隘 。此次雖然未能阻止日軍前進,但這是日軍自欽、防登陸後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戰鬥進行了兩天兩夜 。1939年12月1日中國軍隊失守高峰隘,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雙方以昆侖關一線山地爲界,暫時對峙 。12月7日,蔣介石決定反攻,目标是“攻略昆侖關而後收複南甯” 。12月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營名義發出第一号反攻令:以北路軍第5軍主攻昆侖關 。12月16日,第5軍軍長杜聿明召開團長以上軍事會議,布置對昆侖關之攻堅戰,制定了“關門打虎”的包圍全殲戰術,命令以戴安瀾第200師、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主攻昆侖關。12月18日淩晨,反攻戰鬥打響 ,戴安瀾指揮第200師與榮譽第一師開始攻堅,至夜晚,榮一師攻占了昆侖關附近的幾個高地 ,第200師攻占了653、600兩個高地,并一舉攻占昆侖關主陣地 。12月19日中午,日軍再次出動飛機狂轟濫炸,第21旅團的第21聯隊,由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領,奪回昆侖關。昆侖關得而複失,蔣介石對昆侖關戰役進展緩慢不滿,12月21日給桂林行營及各參戰部隊下達命令:“前方各部隊與炮兵等,如有不積極努力進攻,或不能如限期達成任務者,應即以畏敵論罪,就地處置可也。”12月23和24日,僅第5軍正面進攻的兩個師,傷亡就達2千餘人,日本軍傷亡也在千人以上。昆侖關日軍工事非常堅固,上兩層下一層碉堡,構成交叉火力,中國軍隊攻擊受阻 。戰鬥空前慘烈。戴安瀾将軍親率兩個團兵力,以大刀、鏟刀和血肉之軀,一路斬草開路,割破日軍設下滿山遍野的鐵絲網,向昆侖關最後一道大門——界首陣地發起猛攻。界首高地位于昆侖關北,是日軍最堅固的據點 。戴安瀾指揮鄭庭笈團,于12月28日晚開始攻擊界首高地,盡管敵機在頭上掃射、轟炸,該團士氣旺盛,不顧犧牲頑強進攻。中國士兵組成敢死隊,以手榴彈塞進日軍據點的槍眼,不怕犧牲,終于在12月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鄭庭笈團9個步兵連,其中7個連長傷亡,指揮官身邊的司号長也中彈犧牲。12月31日,中國反攻軍隊肅清了昆侖關全部殘敵 。打掃戰場時,在中村正雄屍身上搜出了一個日記本,該旅團長在戰死前寫到:“帝國皇軍第5師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争中有‘鋼軍’稱号,那是因爲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隻比俄國軍隊更頑強的軍隊” 。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因在昆侖關戰役中戰功卓著,全師受國民政府集體嘉獎一次,參戰人員提薪饷兩級。師長戴安瀾因指揮有方和重傷不下火線,榮獲四級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被蔣介石稱贊爲“當代之标準青年将領 。   1940年1月,在堅守的戰鬥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斃敵百餘人,毀敵坦克2輛、炮4門,繳獲槍械百餘支,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勝利。11日,戴安瀾身負重傷。國民黨政府頒授四等寶鼎勳章(一說青天白日勳章)1枚嘉獎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作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爲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準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滞敵軍前進。   1942年初,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1942年2月,參加東瓜保衛戰。蔣介石單獨招見了戴安瀾,詢問第200師能否在東瓜堅守一兩周,打個勝仗?戴安瀾甘立軍令:“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之盛舉,戴某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敵兇焰,固守東瓜。[1] ”戴安瀾在戰前宣布:“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同4倍于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完全是以步兵對抗日軍的立體進攻,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并殲敵5000餘人。1942年2月19日拂曉,當最後一批英緬敗兵湧過東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橋,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先遣營剛好趕到大橋北岸,與日軍前鋒部隊相遇,軍配屬給200師的騎兵團裝甲車也向日軍發起沖擊 。3小時之後,先遣營向師長戴安瀾發來首戰告捷的捷報:擊退日軍一個大隊,殲滅一小隊 。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衛戰開始。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緻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爲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隻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将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采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裏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曆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沖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瀾率200師趁勢突圍,戰到次日淩晨,中國守軍大部分渡過錫塘河,跳出日軍包圍圈 。至此,東瓜保衛戰終于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宣告結束。此役戴安瀾率200師孤軍奮戰,斃傷日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 。東瓜保衛戰,日軍隻獲得一座空城。撤退前,戴安瀾命令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對日軍實施佯攻,撤退後仍留少數部隊牽制日軍。最後牽制日軍的小部隊也安全渡河,全師而歸 。東瓜保衛戰爲戴安瀾在盟軍中赢得聲譽 。美國軍方認爲,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并爲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赢得了巨大的榮譽” 。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衆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國内的輿論也對戴安瀾贊譽有加 。蔣介石把此次戰役稱做是“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   進入1942年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于英緬軍連連丢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正一步步走向失敗。1942年4月5日上午,緬甸眉苗。時任中緬印戰區總司令的蔣委員長,乘飛機抵達設在這裏的遠征軍前線指揮部,部署作戰。其間,戴安瀾一直不離委員長左右,受到蔣介石的好感。60多年過後,時任緬甸華僑志願隊隊長的王楚英老人回憶,在眉苗,蔣除與含戴安瀾在内的遠征軍第五軍、第六軍重要将領商定作戰方案外,“(蔣)還特意召見戴安瀾,一同進餐,留宿行轅,勉慰有加,甚爲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曉,棠吉之戰爆發。負責收複棠吉的第200師将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鑒于敵守軍強大,戴安瀾便命部隊先行強攻棠吉西側的敵警戒陣地,并一舉奪下。然而,此時局部戰鬥的勝利,已無法遏止整個緬甸戰場上中英盟軍疾速潰敗的車輪。日軍第56軍團除策應正面之敵外,繼續秘密穿越緬泰邊境1500公裏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後方臘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國守軍面前 。戴安瀾在收複棠吉的戰鬥中親臨前線指揮,攻克棠吉,不僅使中國遠征軍以極大的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的轉危爲安有了希望 。戴安瀾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各家報紙上。毛澤東在挽戴安瀾的詩中,也盛贊了這一戰鬥:“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   1942年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在進行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面俯沖而來,對着人群密集掃射。于是,大軍不戰自亂,争相逃入山林。負責在溫佐一帶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一時與軍部失去了聯系。   在後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瀾決定帶部隊進入緬甸中北部山區打遊擊,并尋隙退回國内。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意欲逃跑的緬甸向導被士兵抓了回來。向導堅決拒絕爲中國軍隊帶路,戴安瀾氣極,不停用馬鞭猛擊自己的馬靴,随後命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副師長鄭庭笈勸阻:“白天突圍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久留之地,今天隻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迎着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端着刺刀沖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後将士趕緊将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剩餘官兵便輪流用擔架擡着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 。此地離國境不過三四十裏地,可戴安瀾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 。他已經感到生時有限,于是吩咐衛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戴安瀾傷重去世,享年38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将軍馬革裹屍回國 。   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爲國戰死,事極光榮。 ”   官兵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将他的遺體輪流擡回國内 。戴安瀾将軍的遺體已經開始高度腐爛,一路上,官兵們把軍裝脫下來裹在他的遺體上,那些軍裝什麽軍銜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由于天氣炎熱,屍體開始腐壞,擡着繼續行軍不行,将戴師長的遺體留在緬甸更不行。無奈之下,官兵決定将師長的遺體火化 。士兵在瑞麗江的江心灘上堆放好木材,将棺木放在上面。爲防止日軍突襲,重機槍連在兩側山頭警戒。“點火後,兩岸的士兵舉手敬禮,士兵大都哭 。屍體燒到一半的時候,在濃烈的火光中,有一股蟒狀的火焰夾雜着許多火星向天空飛去 ,戰士們看了高聲呼喊‘師長成龍上天了 !’心情才得到了些許寬慰 。部隊後撤到滇緬邊境時,一位老華僑爲戴将軍痛殲日軍、爲國捐軀的英雄事迹所感動,主動将爲自己準備的一口楠木棺材獻出,并護送裝有遺骨的棺木一直走到村鎮的盡頭 。從雲南到貴州,再到廣西,戴安瀾的靈柩每到一地,民衆都要自發地加入迎送的行列,拜祭這位抗日英雄 。   1942年7月31日,在廣西全州,上萬人爲壯烈殉國的抗日英雄戴安瀾舉行隆重的安葬悼念儀式。中國共産黨高度頌揚戴安瀾将軍的英雄氣概和壯烈事迹。   1942年10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爲陸軍中将,并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1枚懋績勳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績勳章又稱軍功勳章,戴将軍獲得之爲軍官級)。美國政府爲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将軍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争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3年4月1日,蔣介石委托李濟深主持,爲戴安瀾在廣西全州香山寺前舉行有1萬多人參加的國葬。國共兩黨領袖均親撰挽詞。蔣介石的挽詞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裏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毛澤東也派人送來一首挽詩:“外侮需人禦,将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罴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殒命,鬥志也無違。”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鄧穎超等也敬送挽聯 。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于安徽蕪湖小赭山故裏。   參考資料   戴安瀾和他的子女後代   無爲縣人物戴安瀾   戴安瀾不是全州人,犧牲在緬甸,爲什麽卻在全州舉行葬禮追悼會   戴安瀾墓在什麽地方   戴安瀾——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遠征軍名将戴安瀾:犧牲在緬甸的愛國将領   抗日名将戴安瀾将軍父子怒江之畔的雲南緣   抗日名将戴安瀾:遠征軍中戰功顯赫的鐵血将軍!   戴安瀾将軍“馬革裹屍而還” 20萬百姓跪迎英靈   抗日名将戴安瀾将軍:抗戰史上的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瀾将軍殉難前留給妻子的訣别信:家國爲念,紙短情長   戴安瀾将軍衣冠冢   戴安瀾與徐庭瑤   戴安瀾:滿腔保家衛國情,遠征異域埋忠骨   遠征軍名将——戴安瀾   戴安瀾:爲國戰死,事極光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都履和先生 -------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陈诚、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TSBGcHQoY&list=UUgV4lgd_iskkpIsgj_2z50Q&index=2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苏炳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82%B3%E6%96%87/1682739 周福成53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7%A6%8F%E6%88%90/10145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7%82%B3%E6%96%87 万福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7%A6%8F%E9%BA%9F/11013428 於駟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9%A9%B7%E5%85%B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9%A9%B7%E5%85%B4/10085257 國民革命軍第53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D%A9%E5%91%BD%E5%86%9B%E7%AC%AC53%E5%86%9B 何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8D%B5 浮生簡述(王東原將軍回憶錄)~絕版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7667/ https://tw.bid.yahoo.com/item/%E6%B5%AE%E7%94%9F%E7%B0%A1%E8%BF%B0-%E7%8E%8B%E6%9D%B1%E5%8E%9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

郑赞丞(1877—1914),安徽寿县人,广州新军起义。次年春同张汇滔再次赴广州参加起义

郑赞丞(1877~1914),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挟击清廷,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安徽留日学生陈独秀、潘赞化在安庆藏书楼召开演说会,抨击清政府与帝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郑赞丞在会上悲愤陈词。后来与陈独秀、潘赞化、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次年,帝俄在中国东北的驻兵违约不撤,励志学社组织社员进行军事操练,效仿东京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以效命疆场。两江总督侦知励志学社与东京抗俄义勇队有联系,密令皖抚缉拿为首人员,学社遂散,郑赞丞亦愤而退学,投身安徽武备练兵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反清斗争中,郑赞丞结识了宋教仁、陈英土、李烈钧等。他与李北申、彭卓甫为联系员,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他和倪映典介绍陈英士、夏次岩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熊成基马炮营、广州新军起义的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 年)4 月,郑赞丞受同盟会之命,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又奉命回皖,在寿县、霍邱、凤台一带组织力量,为创建淮上军奠定基础。同年10 月,寿县光复,淮上军总司令部成立,郑赞承是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历任镇江军参谋长,民国政府参议和皖军副司令,安徽内务司司长。 民国2 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致电郑赞丞、孙少侯进京,企图网罗控制。孙少侯投袁,成为拥袁称帝的“六君子”之一,而郑赞丞拒绝前往。袁怀恨在心,企图杀害他。郑被迫改随母姓,更名魏慕陵,携眷潜沪。 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在沪集会讨袁,召见郑赞丞、张汇滔,后郑出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长,随孙中山东渡日本。郑赞承去日本不久,因积劳成疾住进东京顺天堂医院诊治。他在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未推翻袁氏,振兴中华,此乃终生之恨!”民国3 年(1914 年)9 月20 日,郑赞丞病逝。孙中山为之感叹:“似此等好同志竟得如此凶疾,实在可惜!” 来源:http://www.ah.xinhuanet.com/jg60nahp/2009-04/30/content_16397749.htm 【打印正文】 上一条:李让 [ 2013-11-13 ]郑赞丞(187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