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word

編輯文章 重設為草稿 預覽(在新分頁中開啟) 更新 新增標題 新增標題 张汇滔(1882年——1920年),原名张维环,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 王庆云1879秀才1909春咨议局88名议员。农会 城东团防局局长 700杆毛瑟枪,皖北贼乱 袁家声秀才东京警监学校 安徽炮兵弁目学校 黄花岗去安庆预备 芍药 四顶山庙会 张伦 信义会 张之屏,字树侯,室名晚菘堂,安徽寿县人。清末与同里柏文蔚、孙毓筠创组强学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与同志谋划安庆起义,事泄未果避走脱险。辛亥武昌起义,助张汇涛相应。民国后协助孙毓筠督皖。后因政局混乱返里。着有《淮上革命史稿》。 方振武(1885-1941,安徽寿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华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总指挥吉鸿昌)。因生活困難,方振武於清末應徵到南洋新軍第九鎮三十一混成協炮營當兵。後加入同盟會,參加了1908年11月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失敗後被捕,在押往原籍途中逃走,改名後加入第三協輜重營當兵。1911年辛亥革命後,參加光復南京的戰鬥,升任陸軍第一軍冷御秋的第三師輜重營長、南京臨時政府第1軍第三師先鋒營營長,追擊張勳部至徐州。 曹渊曹渊烈士:(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入黄埔一期,同年入党。参加一、二次东征。1926年9月,时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的曹渊,率敢死队攻城,不幸牺牲。 孙德清烈士:(1904—1932,安徽寿县人)。1924年黄埔一期,同年6月入党。参加南昌起义(时任24师75团一营长)。1930年,任红二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军军长。在湘鄂西“肃反”中,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师师长 高1908年,获释后的朱蕴山与高语罕一起加入同盟会,参加安徽新军熊成基起义。 高语罕(1888—1948),安徽寿县正阳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职业革命政治家。反清志士、新文化运动先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者、马克思理论宣传家。 其主要业绩: 一、反清志士: 1907年从日本回国,到安庆从事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结识陈独秀。 管鹏,1881年出生于寿县。1906年与乡人张孟介创设“信义社”,其誓词与同盟会的相同。1908年参加熊成基安庆起义,担任内外联络工作。失败后退归淮上,复设农会,以为革命机关。武昌起义后,他解除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卫队武装,宣布独立,任军武部长。孙毓筠任安徽都督时,他率军攻颍州,大破河南布政使倪嗣冲军后被推举为青年军总监,当选省议会议员及农会会长,二次革命时,参加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逃亡日本,赞成孙中山创设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南下参加护法,被任为安徽宣抚使。1920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安徽总支部筹备处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他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竭力反共。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被推为安徽省主席。不久,辞职居沪。1930年在北京去世,时年50岁,著有《安徽革命实录》。 [1-2] 余亚农鮑剛 余亞農(1886年-1959年10月16日),男,安徽壽縣下塘集(今屬長豐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其祖開荒墾殖,後習文事。父余海門教書為生。 清末余亞農長兄余申甫及次兄余丹甫就讀安徽武備練軍學堂。1904年余亞農考入武備學堂改的安徽陸軍小學堂,徐錫麟時任安徽陸軍小學堂會辦,深受徐錫麟的恐怖行動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升入北京清河鎮陸軍第一中學。兩年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入伍生隊學習。1910年經吳祿貞介紹秘密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前夕,受吳祿貞派遣去漢陽聯繫湖北新軍起事。辛亥革命後,被推為全椒民軍司令,復應聘為柏文蔚的國民軍第一軍訓練處代理處長。 1912年2月入保定軍校學習。二次革命時柏文蔚組建安徽討袁軍,余亞農離校南下討袁淮上軍張孟介(張匯滔)部任營長。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上海。參加王亞樵秘密組織的討袁護法運動,自此成為王亞樵秘密組織的主要成員。1914年7月8日,赴日參加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後返滬,奉王亞樵之命在上海法租界呂斑路文德里秘密製造炸彈,擬去爆炸上海警察廳舉事,火藥意外爆炸,余亞農面部腿部受傷,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3個月營救獲釋。 鄭抱真(1897年3月6日-1954年12月12日),男,漢族,安徽壽縣人,中國政治人物。 鲍刚,1897年出生,谱名汝纲,号纪三,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九龙乡。幼家贫,从事耕牧。14岁时,得亲戚相助,就读于私塾。因家居瓦埠湖畔,涝灾频仍收成无着,迫于生计,18岁离家至沪当工人。(1917年)赴广州从戎于许崇智部,后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 鲍刚(1897——1940)谱名鲍汝刚,号纪三,安徽寿县城南 高家庄人。幼年家贫,从事耕牧。十四岁许,始得亲友帮助,就 读于私塾。高家庄位于瓦埠湖边,涝灾频仍,加之辛亥革命后军 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 孙德清(1904—1932),安徽寿县人,早年读过私塾、小学;1923年南下广州到柏文蔚驻粤皖军司令部当步兵;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三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曾兼任红二军军长协助贺龙率军团转战湘鄂西地区参入多次战斗,后受王明左倾路线迫害致死。 孙多森(1867—1919年)字荫庭,寿县城关人 孫多慈  孟庆树  薛卓汉(1898—1931),安徽寿县人。1919-1923年秋在芜湖读书期间,是全省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安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底至1925年初奉命在寿县、安庆、芜湖等地筹建安徽党组织,参与创建了我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小甸集特别支部和第一个城市党支部——中共安庆特别支部。1925年8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后回安徽从事农运工作,曾任安徽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遭通缉,潜回寿县,任中共寿县县委组织委员。1930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底在“肃反”运动中被错杀。 薛卓汉烈士:(1898—1931,安徽寿县人)。1923年入党,1926年在广州曾任毛泽东秘书。1930年底,调任鄂豫皖苏区第一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底,被张国焘杀害)  戴戟(1895年-1973年2月21日),原名光祖,字孝悃,男,祖籍安徽旌德 ?绩溪?北伐,生于江苏苏州,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生平[编辑]. 淞沪警备司令戴戟. 戴戟祖籍安徽省旌 ... 孙立人将军和他的挚友,无为人徐庭瑶将军 冯玉祥 林虎 卫立煌 李明揚(1891年-1978年11月17日),原名敏來、遜吾,曾用名李健,字師廣,安徽蕭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张劲夫(1914—2015 安徽贵池籍的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姚依林(1917—1994,出生于香港) 还有安徽六安人,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和民革两大政党主要创始人的朱蕴山(1887—1981)和他的挚友,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员,李大钊、陈独秀的大弟子高语罕。  陈延年(1898—1927),安徽怀宁人,陈独秀长子。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3月,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干事。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5年与邓中夏一起领导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前往上海,先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6月26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恒丰里104号上海区委所在地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7月4日被枪杀,年仅29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董必武称赞:“延年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蒋光慈(1901—1931),安徽金寨人。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参与组织春雷文学社。1925年被党组织派到冯玉祥部任苏联顾问翻译。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参与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创办并主编《太阳》月刊和《拓荒者》等杂志,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并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1929年冬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左联”候补常务委员。1931年8月病逝。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梦》,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都履和先生 -------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陈诚、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TSBGcHQoY&list=UUgV4lgd_iskkpIsgj_2z50Q&index=2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苏炳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82%B3%E6%96%87/1682739 周福成53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7%A6%8F%E6%88%90/10145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7%82%B3%E6%96%87 万福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7%A6%8F%E9%BA%9F/11013428 於駟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9%A9%B7%E5%85%B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9%A9%B7%E5%85%B4/10085257 國民革命軍第53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D%A9%E5%91%BD%E5%86%9B%E7%AC%AC53%E5%86%9B 何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8D%B5 浮生簡述(王東原將軍回憶錄)~絕版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7667/ https://tw.bid.yahoo.com/item/%E6%B5%AE%E7%94%9F%E7%B0%A1%E8%BF%B0-%E7%8E%8B%E6%9D%B1%E5%8E%9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

郑赞丞(1877—1914),安徽寿县人,广州新军起义。次年春同张汇滔再次赴广州参加起义

郑赞丞(1877~1914),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挟击清廷,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安徽留日学生陈独秀、潘赞化在安庆藏书楼召开演说会,抨击清政府与帝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郑赞丞在会上悲愤陈词。后来与陈独秀、潘赞化、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次年,帝俄在中国东北的驻兵违约不撤,励志学社组织社员进行军事操练,效仿东京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以效命疆场。两江总督侦知励志学社与东京抗俄义勇队有联系,密令皖抚缉拿为首人员,学社遂散,郑赞丞亦愤而退学,投身安徽武备练兵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反清斗争中,郑赞丞结识了宋教仁、陈英土、李烈钧等。他与李北申、彭卓甫为联系员,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他和倪映典介绍陈英士、夏次岩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熊成基马炮营、广州新军起义的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 年)4 月,郑赞丞受同盟会之命,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又奉命回皖,在寿县、霍邱、凤台一带组织力量,为创建淮上军奠定基础。同年10 月,寿县光复,淮上军总司令部成立,郑赞承是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历任镇江军参谋长,民国政府参议和皖军副司令,安徽内务司司长。 民国2 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致电郑赞丞、孙少侯进京,企图网罗控制。孙少侯投袁,成为拥袁称帝的“六君子”之一,而郑赞丞拒绝前往。袁怀恨在心,企图杀害他。郑被迫改随母姓,更名魏慕陵,携眷潜沪。 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在沪集会讨袁,召见郑赞丞、张汇滔,后郑出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长,随孙中山东渡日本。郑赞承去日本不久,因积劳成疾住进东京顺天堂医院诊治。他在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未推翻袁氏,振兴中华,此乃终生之恨!”民国3 年(1914 年)9 月20 日,郑赞丞病逝。孙中山为之感叹:“似此等好同志竟得如此凶疾,实在可惜!” 来源:http://www.ah.xinhuanet.com/jg60nahp/2009-04/30/content_16397749.htm 【打印正文】 上一条:李让 [ 2013-11-13 ]郑赞丞(187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