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调任三师九团八连连长。   中山舰事件后,孙一中等少数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仍留在一军,准备有机会发展党的组织。5月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三十五团受命作为北伐先遣队,先期入湘北伐。孙一中听到消息后,连电曹渊代他要求参加,但没有得到党组织的批准。北伐军在两湖战场连战皆捷,9月初兵抵武汉三镇。9日,曹渊牺牲于武昌城下。消息传来,孙一中悲愤交加,寝食俱废,坚决要求到武昌为挚友报仇。9月中旬,孙一中到汉口,接任独立团一营营长。他迅速整顿补充的官兵,随即投入攻城战斗。他带领全营官兵,踏着烈士的足迹,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登城。战斗中左肩洞穿,血流如注,仍然坚持指挥,直到叶挺命令他退出,被送进汉口中西医院。12月中旬,孙一中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要求出院,仍回独立团任一营营长,参加了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为“铁军”的旗帜再添光彩。 起义南昌 奋勇断后 1927年7月,蒋、汪合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将第七十三、七十五两团作为预定起义的主力之一。起义前,周恩来曾劝说身体欠佳的孙一中不要参加起义,可孙一中说什么也要亲自参加,宁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终于获得批准。   聂荣臻当时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南昌起义前经周恩来指定任前敌军委书记。为使这部分力量加入南昌起义队伍,起义发动前,周恩来派聂荣臻去马回岭,任务是向第二十五师周士第等人传达前委武装起义的决定,并领导该部起义。   起义当天,聂荣臻到马回岭,立即开展紧张的起义发动工作。在73团团部,传达有关指示,决定73团、74团的重机枪连(连长杜**是共产党员)、75团的三个营参加“八一”起义。七十五团团长李江不是共产党员,所以起义消息不能告诉他,但一营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的,也是这个团的中共支部书记,七十五团的营、连、排级军官许多是共产党员,所以,孙一中实际上掌握着这个团的领导权。聂荣臻对孙一中说:“你们和师部住在一起,行动起来容易被师长李汉魂发觉。你们不要带背包、辎重,只带武器、弹药。”孙一中问“被李汉魂察觉怎么办?”“就说去打野外(演习)。”孙一中依计而行。8月1日中午,马回岭地区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团又一个连计3000人,在聂荣臻、周士第、孙一中率领下,脱离张发奎控制,集中到德安,经过短暂的政治动员,即沿南浔铁路向南昌疾进。行进途中,他们挫败了张发奎、李汉魂破坏起义的阴谋,并将他们的卫队营予以缴械。   8月2日拂晓,两个团抵达南昌后,与新组建的第七十四团重新编为第二十五师,归十一军建制,由叶挺指挥,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张云逸仍任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孙一中升任第七十五团团长,率部驻守南门,担任警戒任务。   8月3日起,起义部队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开始陆续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准备经临川、抚州、广昌、瑞金,占领广东东江,与东江农民结合,然后夺取广州“建立我们政府”的原定计划。南下途中,第二十五师肩负了全军的后卫任务。孙一中率部奋勇断后,他们战胜炎热、酷暑等恶劣自然环境,以及给养、饮水不足等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追击、偷袭和骚扰,于8月26日顺利抵达瑞金。   面对起义军的迅速南下,国民党军各部停止了内讧及对峙,全力以赴阻挡起义军。蒋介石的嫡系钱大钧部近万人集结于会昌;同时,桂系黄绍竑部两千余人则驻守在白鹅圩一带,与钱大钧部成犄角之势,企图两面夹击,扼杀起义军。起义军侦悉敌人的阴谋后,立即决定趁钱、黄两股敌军立足未稳、兵力分散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会昌,而后夺路南下。叶挺命令二十五师一定要在当天攻占会昌一线。孙一中率领七十五团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发扬当年独立团勇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采用迂回包围、两面夹击的战术,首先向敌突袭奏效,在朱德指挥的第九军的佯攻下,占领了会昌城外敌军的北顶山主阵地,歼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其余残部仓皇弃城南逃。   9月2日,敌黄绍竑部在不知钱大钧部已被击败的情况下,出兵逼近会昌。敌我双方在会昌城北丘陵地带形成对峙局面,周士第指挥第七十三、七十五团集中全部火力,并亲自带领官兵向敌人发起进攻。在各兄弟部队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打败了素以“顽强”著称的国民党桂军。会昌战役是起义军南下途中取得的惟一一次胜仗,第七十三、七十五团一直担任主攻任务,他们以少胜多,共歼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扩大了南昌起义的革命影响。会昌战斗中,孙一中巧妙机智,灵活指挥,带领部队主动出击,出奇不意,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朱德称赞他:“机智灵活,骁勇善战”。     会昌大捷后,第二十五师继续担任全军后卫,经福建汀州向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挺进。在汀州短暂休整期间,起义军前敌委员会和军事参谋团对第七十三团、七十五团的干部进行了部分调整,孙一中继任第七十五团团长。    9月20日,起义军占领了广东大埔三河坝,决定兵分两路,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主力近八千人,沿韩江下潮州、汕头;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军官教育团约三千人,离开主力,归属第九军朱德指挥,驻守三河坝,钳制敌人,掩护主力南下。   10月2日,敌钱大钧部10个团来犯,二十五师和第九军一部退至三河坝对岸的东汶部、笔枝尾山一带布防抗击。鏖战3昼夜,七十五团坚守笔枝尾山伤亡很大,孙一中负伤,三营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为保存力量,朱德命令孙一中团狙击追军,其余两个团向潮汕主力军靠拢。孙一中在旱河的洞穴和丘陵草丛地带3次设伏,予追兵重大杀伤后,于第二天中午带领剩余的官兵在潮州与先撤的两个团会合,再次受到朱德的赞扬。由于孙一中负伤后身体很差,朱德令其暂离部队,经漳州到上海养伤。 奉命返乡 开展兵运 1927年底,周恩来指示孙一中利用当年柏文蔚保送其进黄埔军校的关系,到安徽寿县接办柏部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收集安排南昌起义失败后的流散人员,借机开展兵运。1928年1月15日,学兵团在寿县成立,孙一中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许光达等都被党派到学兵团工作,并在学兵团中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孙一中任书记。学兵团在我党控制下,仿效黄埔军校的办学方法,注重政治教育,并派学员深入农村进行革命宣传,使学兵团的许多青年后来成为当地革命斗争的骨干。由于工作策略上的失误,他们的活动被人告发,柏文蔚撤去孙一中等人的职务。孙一中、许光达等被迫转移到寿县廖家湾,组织农民对地主开展斗争。1928年秋,国民党县政府派马队进驻廖家湾,中共寿县县委指示孙一中等紧急撤离。1929年春被中央调往上海中央军委做参谋工作,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游击战争理论。 建功洪湖 陨落监利 1929年9月,党中央派孙一中和许光达到洪湖革命根据地组建红六军。这时,他化名孙德清,寓人品德要高洁,对党要忠耿。经湖北沙市转道郝穴进入根据地。11月,鄂西特委在横沟市召开各县委联席会议,孙德清把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央关于成立红六军的指示向会议作了传达。   1930年2月5日,洪湖地区由段德昌、段玉林分别领导的两支游击大队在监利县汪家桥会师,特委书记周逸群主持大会,宣布红六军成立,孙德清任军长,周逸群兼任政委,许光达任参谋长,下辖两个纵队。随后全军主力移师新观寺,进占敌势力薄弱的潜江县西南地区。经过新沟嘴、渔洋镇和潜江三次战斗后,孙德清指挥红六军三路出击鄂西重镇郝穴,歼守敌独立十四旅两个营。此后,鄂西地区的江陵、石首、监利、潜江、华容等县相继成立了县、区革命政权。鄂西根据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6月,贺龙率红四军东下鄂西。7月4日,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陡湖堤会师后,在普济观召开两军前委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与红六军合编成红二军团,贺龙任军团总指挥兼二军军长(后由孙德清兼任),周逸群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兼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校长),柳克明(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团成立后,   孙德清协助贺龙指挥了河口战斗,完全瓦解了为害百余年的“白极会”,乘势北渡襄河,开辟了襄北根据地。此后,又参与指挥了攻克监利等役,歼敌新三师两个团3000余人。此时红二军团的主力部队发展到35000万人,苏区范围包括监利、沔阳、石首、华容、江陵、潜江、公安七个县城在内的广大地区。1930年9月,湘鄂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标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   这时,李立三“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派邓中夏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湘鄂西,强令执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左” 倾方针。红二军团奉命渡江南征,配合一、三军团进攻长沙。孙德清率部由监利陶家埠渡江,首战攻克华容,继之又在闸口歼敌新七旅一部。11月初攻占石门、津市,强攻澧县受挫,伤亡极大。此时,红一、三军团已撤出长沙,贺龙和孙德清在红二军团前委会上,力主返回洪湖,巩固根据地,被邓中夏否定。12月初,红二军团再攻津市、澧县,遭敌何键部猛烈反扑。18日的杨林市一战,红二军团削弱至万余人。   孙德清率部退至松滋,南征失败。   1931年2月底,红二军团撤至湘鄂边五峰地区休整,在枝柘坪前委根据中央指示,将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兼红七师师长。4月,进军鄂西北,以武当山区为中心开辟新根据地。孙德清协助贺龙指挥红三军主力七、八师在马良坪激战后,突围北入鄂西北地区,于6月中旬开辟了以均县、房县为中心的游击区,建立了由105个乡苏维埃政府组成的鄂西北根据地,结束了长期流动生活。9月底,根据湘鄂西分局指示,贺龙、孙德清率红三军主力返回洪湖地区。11月,贺龙、孙德清率红七师转进襄北,于12日攻下天门、皂市,歼敌何成溶部绥靖公署特务团又两个营,从而稳定了洪湖根据地的形势。   此时,王明派夏曦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达洪湖,推行了比“立三路线”更为“左” 倾的冒险路线。1932年1月22日,湘鄂西党的四大在监利县周老嘴召开,孙德清等在“四大”上受到错误的批判,但仍以革命大局为重,继续指挥红军粉碎敌军的“围剿”。3月7日晨,在文家墩孙德清率红七师和段德昌的红九师,全歼敌一四四旅3400余人。   文家墩战斗后,夏曦下令逮捕了孙德清等人。九月,被加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于监利县周老嘴,年仅28岁。这颗将星就这样早早地陨落了。   流星划过夜空,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光焰却是极其耀眼的。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周恩来、朱德、贺龙、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45年党的“七大”上,他的不白之冤得以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解放后,在洪湖瞿家湾青龙庙台四烈士碑处,以条形汉白玉石垂直铭刻的碑身中央,有李建良将军题写的“孙德清烈士殉难处”碑名。在南昌“八一”纪念馆里仍然可以看到孙一中这个耀眼的名字。今天,当人们讲述着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吟唱着“洪湖水浪打浪”时,一定不会忘记和周逸群、贺龙一起创建洪湖根据地的寿县青年孙一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都履和先生 -------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陈诚、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TSBGcHQoY&list=UUgV4lgd_iskkpIsgj_2z50Q&index=2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苏炳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82%B3%E6%96%87/1682739 周福成53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7%A6%8F%E6%88%90/10145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7%82%B3%E6%96%87 万福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7%A6%8F%E9%BA%9F/11013428 於駟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9%A9%B7%E5%85%B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9%A9%B7%E5%85%B4/10085257 國民革命軍第53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D%A9%E5%91%BD%E5%86%9B%E7%AC%AC53%E5%86%9B 何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8D%B5 浮生簡述(王東原將軍回憶錄)~絕版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7667/ https://tw.bid.yahoo.com/item/%E6%B5%AE%E7%94%9F%E7%B0%A1%E8%BF%B0-%E7%8E%8B%E6%9D%B1%E5%8E%9

郑赞丞(1877—1914),安徽寿县人,广州新军起义。次年春同张汇滔再次赴广州参加起义

郑赞丞(1877~1914),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挟击清廷,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安徽留日学生陈独秀、潘赞化在安庆藏书楼召开演说会,抨击清政府与帝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郑赞丞在会上悲愤陈词。后来与陈独秀、潘赞化、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次年,帝俄在中国东北的驻兵违约不撤,励志学社组织社员进行军事操练,效仿东京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以效命疆场。两江总督侦知励志学社与东京抗俄义勇队有联系,密令皖抚缉拿为首人员,学社遂散,郑赞丞亦愤而退学,投身安徽武备练兵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反清斗争中,郑赞丞结识了宋教仁、陈英土、李烈钧等。他与李北申、彭卓甫为联系员,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他和倪映典介绍陈英士、夏次岩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熊成基马炮营、广州新军起义的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 年)4 月,郑赞丞受同盟会之命,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又奉命回皖,在寿县、霍邱、凤台一带组织力量,为创建淮上军奠定基础。同年10 月,寿县光复,淮上军总司令部成立,郑赞承是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历任镇江军参谋长,民国政府参议和皖军副司令,安徽内务司司长。 民国2 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致电郑赞丞、孙少侯进京,企图网罗控制。孙少侯投袁,成为拥袁称帝的“六君子”之一,而郑赞丞拒绝前往。袁怀恨在心,企图杀害他。郑被迫改随母姓,更名魏慕陵,携眷潜沪。 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在沪集会讨袁,召见郑赞丞、张汇滔,后郑出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长,随孙中山东渡日本。郑赞承去日本不久,因积劳成疾住进东京顺天堂医院诊治。他在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未推翻袁氏,振兴中华,此乃终生之恨!”民国3 年(1914 年)9 月20 日,郑赞丞病逝。孙中山为之感叹:“似此等好同志竟得如此凶疾,实在可惜!” 来源:http://www.ah.xinhuanet.com/jg60nahp/2009-04/30/content_16397749.htm 【打印正文】 上一条:李让 [ 2013-11-13 ]郑赞丞(187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