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祖籍廣東化州 新桂系骨幹。[1]38年9月,廖磊接替在前線指揮的李宗仁,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廖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字燕農,又名夢祥,祖籍廣東化州合江梧村,其先人曾遷居廣西陸川水塘坡永平村;清同治初年,其祖父遷回化州,在今平定「pa」背村落業安居。其時建有四合院式平房21間,約有1000多平方米(1947年,廖磊之弟廖熙原拆祖屋重建。房屋增至30餘間,1952年因土改運動而移居他處)。 光緒十七年(1891年)廖磊出生於「pa」背村。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新桂系骨幹。[1] 目錄 1 生平 1.1 崛起湘軍 1.2 新桂系的活動 1.3 抗日戰爭 2 參考文獻 生平 柳州廖磊公館 崛起湘軍 1906年(光緒32年),到桂林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2期。1911年(宣統3年)畢業,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第2期。武昌起義爆發後,廖磊參加革命派,同清軍作戰負傷。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民國2年),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翌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1916年(民國5年)6月畢業。畢業後,到湖南省入湘軍(湖南陸軍),屢立軍功,1920年(民國9年)升為團長。[1] 1926年(民國15年)6月,湘軍的唐生智投入國民革命軍任第8軍軍長,廖磊成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4師副師長。廖磊隨唐生智參加北伐,同北京政府軍隊作戰立功。10月,攻取武漢,第8軍擴編為3個軍,成為集團軍,廖磊任其中的第36軍第1師師長。1927年(民國16年)10月,寧漢戰爭爆發,廖磊隨唐生智與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作戰。唐生智敗北下野,廖磊留在湖北省,投降白崇禧,加入新桂系。結果,隨著軍隊重編,廖磊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1] 新桂系的活動 廖磊作為新桂系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的一翼,在再度展開的北伐中為攻取北京作出貢獻,立下軍功。北伐結束後,廖磊率第36軍駐紮唐山。1929年(民國18年)1月,隨著軍隊縮編,第36軍縮編為第53師,廖磊任師長。1929年(民國18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唆使廖磊背離新桂系,但廖磊仍堅持支持新桂系。廖磊幫助留在中國北方的白崇禧回到廣西後,為抗議蔣介石而辭職下野。[1] 1930年,廖磊應白崇禧邀請,回到廣西省,任護黨救國軍(新桂系的軍隊)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3月,護黨救國軍第1方面軍改組,廖磊任第1方面軍第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在中原大戰中同蔣介石軍隊交戰。中原大戰新桂系等反蔣派敗北,廖磊在廣西成功擊退了進攻廣西的盧漢的滇軍(屬於親蔣派)。[1] 1931年(民國20年)1月,廖磊升任第7軍軍長,駐紮柳州。新桂系統治廣西期間,廖磊是軍事統制方面的有力人物。1929年末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的百色起義及1933年(民國22年)的瑤族起義,廖磊均為軍事鎮壓行動的主導。1934年(民國23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際,廖磊率部迎撃,對中國工農紅軍造成很大損失,自身損失也很大。[1] 抗日戰爭 1937年(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廖磊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7軍軍長,在第五戰區迎擊日軍。同年10月,廖磊升任第21集團軍總司令兼第48軍軍長,在上海方面同日軍交戰。廖磊的軍隊在交戰中損失很大,後到湖南省重編。1938年(民國27年)春,入安徽省。同年4月,在徐州方面迎擊日軍。[1] 1938年9月,廖磊接替在前線指揮的李宗仁,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翌月,兼任豫鄂皖邊區游擊兵團司令。廖磊將安徽省變成了抗日基地,推進軍事訓練的精細化及行政機構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另外,廖磊與新四軍合作,採取容共姿態。但其容共態度遭到安徽省內的CC系以及新桂系的反共勢力的批判和反對,廖磊為此十分苦惱。[1][2] 1939年(民國28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發腦溢血而逝世。享年50歲(滿49歳)。其後,李品仙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原來的容共路線由此改為反共路線。[1][2] 中共高度評價廖磊維持安徽合作抗日大局的行為。在廖磊逝世後,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彭德懷送了輓聯,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張雲逸、戴季英、羅炳輝、彭雪楓、孫仲德也發了唁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參考文獻 莫鳳欣「廖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7卷. 中華書局. 1993. ISBN 7-101-01052-0.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李宗仁 安徽省政府主席 1938年9月—1939年10月 繼任: 李品仙 [顯示]閱論編 安徽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分類:1890年出生1939年逝世中華民國安徽省主席廖姓陸川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桂軍將領辛亥革命人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 懷寧縣 高河鎮 查灣村 人,從小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 北京大學 法律系,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在後來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他在 山海關 卧軌自殺,年僅25歲。在他作為詩人的短暫的生命裏,海子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書法作品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  

柏文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其美电促柏文蔚南下,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工作。同月22日,柏从东北到达上海。过了两天,黄兴也从香港抵沪。这时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军队正在猛攻汉口

 柏文蔚自述 Paperback – Aug. 1 2011 https://www.amazon.ca/%E6%9F%8F%E6%96%87%E8%94%9A%E8%87%AA%E8%BF%B0-%E6%9F%8F%E6%96%87%E8%94%9A/dp/B0064YWVXA 论柏文蔚与孙中山的关系 http://www.cqvip.com/qk/83014x/199101/1002612834.html 柏文蔚研究会 https://www.baike.com/wiki/%E6%9F%8F%E6%96%87%E8%94%9A%E7%A0%94%E7%A9%B6%E4%BC%9A?view_id=76mirtg1v2g00 柏文蔚与安徽“二次革命” 民国了·安庆(3)柏文蔚造谣孙毓筠吸食鸦片,请总统让他当都督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柏文蔚与陈独秀、李大钊的交往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KWZ400.html?pc 1920年4月,柏文蔚把这处房子提供给陈独秀居住,至1922年10月陈搬出,虽仅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南陈北李”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在后浪推前浪的中国民主革命浪潮中,柏文蔚与他们风云际会,并结下深厚友情,携手奋斗,谱写了一段难忘的篇章 柏文蔚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与他们携手前行。 修葺一新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大门 (资料图片)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及政治活动家。 柏文蔚于1900年入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在南京任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秘密加入同盟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党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一军军长等军职,立下军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5日授柏为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随后,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