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将军龚镇洲
时间:2011-05-31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严斌
当翻开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会被安徽革命先驱龚镇洲(1882年—1942年)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一生追求革命,立志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努力拯救国家与民族的悲惨命运。由此,从一名品学兼优的书生弃笔从戎,到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退役隐居。其间虽和蒋介石乃私交甚密的同窗好友,但对其反动的独裁统治坚决反对。他的一生代表着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少年时崇拜康有为的维新主张,青年时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中年时维护毛泽东的抗日主张。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评价:“镇洲先生功在民国”。 民国前,长丰岗集镇古塘村土地贫瘠,住着几十户人家,村里有位姓龚的“廪生”,因生活窘困,家境贫寒,靠天收的生活状况难足温饱,于是,在自家三间破茅屋里办了所私塾,岁耕之余,以执教度日,因其为人正直,喜好金石书画,并对史学颇有研究,所以,乡里四邻纷至踏来,把孩子们送来学业解惑,数年后,从这三间破草屋里竟然走出来一批立志于推翻满清王朝,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人物。这位私塾先生,就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人龚镇洲的父亲龚宗瑜。 龚宗瑜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夫人李氏,是位较传统的女性,膝下三子,长子振渤,次子振鹏,三子振清,幼年均随父亲在私塾渡过,父亲真诚守信,秉性刚毅的性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个个刻苦自励,特别是次子振鹏,少小聪颖,自十岁起一边学习。一边随兄长下地干农活,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与他同窗多年的吴忠信,尊其为学长,并以其为榜样,经多年的相互鼓励,两人均成为民国的开国元老,在近代安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龚振鹏青少年时期,晚清政府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龚振鹏思想产生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从此开始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戊变法失败后,龚振鹏、吴忠信、吴旸谷等长丰本地有志青年,常常一起聚会,在积极宣扬新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潮,共同谋划推翻晚清腐败政府之大计。为了更好地掌握军事知识,龚镇鹏告别了父母,只身前往江南将备学堂学习军事。投身于社会的改革洪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伴随高涨的革命热情,1905年底,清政府以致谋不轨,私结乱堂指定龚振鹏为“革命党人”,使其被捕入狱。在监狱里,龚振鹏虽遭严询拷问,却言词毅然:“公无独责我,全校皆如是,公无独责校,备校皆如是,革新朝纲,势之所趋”。龚振鹏在狱中浩气凛然,使同学们的革命热情深受鼓舞,大家同仇敌忾,誓与龚生共生死。后经各届人士积极呼吁,同乡们多方周旋,加之张伯纯先生(原孙中山秘书)营救,终于将被捕下狱数月的龚振鹏成功地营救出狱。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广泛地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批判和清除君主立宪主义。“同盟会”成立初,龚振鹏的同乡吴旸谷(1883—1911年)被推选为同盟会安徽分会主盟。经吴旸谷的介绍,刚被营救出狱的龚振鹏光荣地加入了“同盟会”。由于工作需要,俩人一同至安庆参加了晚清政府创建的新军三十一混成协(师级单位)。兵营里很多“同盟会”成员。在残酷的斗争面前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常以“八百健儿齐踊跃,自惭不如岳家军”之句自励励人,由此安徽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革命思想广为传播。1906年上任不久的安徽巡抚庆亲王变劻的女婿恩铭为了扩大军事力量,在安庆筹办起了巡警学堂,任命徐锡麟为巡警学堂会办,并说:“伯荪之才,料可胜任”。他没想到徐锡麟早已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的前身)。走马上任后的徐锡麟,与新军中的薛哲、倪映典、龚振鹏等人经常来往。这批进步青年此时已和浙江的秋谨商议好,确定于1907年7月8日,乘安庆巡警学堂举行学生毕业典礼的时机,发动起议,占领安庆。谁知此时革命党人叶仰久突然在上海被捕,全盘供出他所知道的安庆革命党人名单,于是安庆全城搜捕。幸好徐锡麟龚振鹏等人来往联络全用化名。恩铭破此大案,当即招来巡警处会办徐锡麟,要求立即按名单抓人。在此千钧一发时刻,倪映典、龚振鹏等新军将士秘密约定起义提前进行,只等城内起事消息,新军作为外援,立即攻进城内。此时早有防备的恩铭已在城内外严设关卡,消息一时无法传递,同时恩铭决定将毕业典礼提前到6号举行。1907年7月6日,上午9时,当威风凛凛的恩铭在数位高官的簇拥下驾临学堂,主持典礼时,被徐锡麟从靴中拨出手枪击中而亡,会场哗然,其余文武官员慌忙逃走,由于信息不畅通,城外不知城内发生的一切,学生们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百余巡警孤军无援,只得占领军械所,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被捕英勇就义。清军开始排查摸底革命党成员,龚振鹏事泄后为逃避侦骑所辑捕,星夜离开安徽,巡忙中只带一个包裹,一把雨伞,翻山越岭直奔保定府。 经一月的拨山涉水终于来到了这里,正巧本族一位堂兄龚镇洲报名该校后改变了主意,没去考场,龚振鹏便冒名顶替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成为那里的第一期学生。新成立的学堂较重视基础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地位,生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享受公费待遇。 龚振鹏被分至炮兵科就读,学校的生活紧张有续,在校期间结识了全国各地大批的革命志士,由于他为人豪爽,决事果断,深受同学们的尊重。一天,一位日籍军官在课堂上讲解生物课时,指着摆放在讲桌上的一块泥土说:“这块泥土大约有一立方英寸,这里面有四亿个微生虫”,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可拿中国来比喻,中国有四亿人口,就像这四亿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块泥土中一样。”将中国四亿人口比喻为四亿条微生虫,显然是日籍教官对中国学生公然污蔑,引起全班学生的不满和愤怒。龚镇洲愤愤有怀,深以遗责,身边的一位同学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冲上讲台,把那块泥土拌成8块,拿着其中的一块对日籍教官说:“日本的人口有五千万,这八分之一英寸的泥土中,也可以说是日本人吗?”这位同学就是龚镇洲的同窗好友蒋介石。龚镇洲与蒋介石在保定陆军学校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追求远大理想,双方怀着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宏伟大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1908年随着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随着毕业临近,蒋介石选择东渡日本继续留学升造,龚镇洲则回到安庆讲武堂担任教官。 龚镇洲以讲武堂为基地,大力培养革命分子,积极筹划新军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速传向全国各地,革命思潮激荡于军中。沪、苏、皖、赣等省的革命党人积极酝酿举事,只剩下南京成为清政府残留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清庭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南京九镇驻军严加防范。由于九镇统制徐绍桢对起义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观望徘徊,被清政府将全部主力调往南京城郊外秣陵关,而以原浦口的张勋防营调入城内以代之。张勋为稳定局势急调驻清江(淮安)新军13协,去南京设防,时已升任清军13协第25标掌旗官的龚镇洲认为机会到来,乘部队即将开拔,营房混乱,便于调度之机,于11月4日密令数十名官兵从城外兵营乘夜潜入清江城内,夜幕中一声令下,枪声大作,打出起义旗号的新军向清江督署发起猛烈的攻击。无奈众寡悬殊,署衙大门久攻未开,而众将士的弹药即将耗尽,龚镇洲只得下令撤退,在率部过护城河突围时,被捕下狱,在狱中受尽了残酷迫害。几天后将被处以极刑的龚镇洲被部属冒死救出,旬日之内,清江、南京、安庆、合肥等均告光复。 清江之役,规模虽然不算大,却是苏皖一带响应武昌起义的先声,其意义非同寻常。 龚镇洲被战友冒死劫狱后,身带重伤,秘密潜回安庆。11月8日安徽宣部独立,各界民众欢欣鼓舞,公推吴旸谷为都督,吴坚辞不受,决定领兵顺江而下,劳军慰民,顺路护送龚镇洲去上海疗伤,不日,投机革命的九江黄焕章领兵至安庆骚扰,吴旸谷急回安庆令其速率部撤离,黄焕章反目为仇,将其拿下,施以毒手,龚镇洲得知吴旸谷殉难的噩耗,悲痛交加,立志献身革命,以慰忠魂。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到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11月25日抵达上海十六铺金利源码头,龚镇洲得知这一消息欣喜异常,与同盟会各界人士,齐聚码头,夹道迎接。12月29日,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此时汉阳失陷,黄兴等革命党人也转赴来沪。 黄兴与龚镇洲相互间时有耳闻,早在1905年日本留学期间,经吴旸谷介绍便为龚镇洲英勇之举所触动,两人见面如故,通过交流,黄兴见龚镇洲气宇轩昂,胆识过人,深得同盟会众人赏识,心里暗自赞许。夫人许宗汉与孙中山同乡,待人热情和善,也是位同盟会会员,在革命党内颇有名望,发现龚镇洲虽然做事勇于吃苦,立场坚定,可年近三十,尚未聚亲,决定将自己的堂妹徐文介绍于他。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袁世凯野心勃勃,为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把“同盟会”视为自己政治上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逼迫革命党退出内阁。龚镇洲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与同乡范鸿仙(1882-1914)毅然离开上海,亲赴家乡招募5000壮士成立“铁血军”,力主北伐。范鸿仙亲任总司令,龚镇洲任陆军35旅旅长,统帅江淮子弟兵,转战长江流域。不久,南北议和,范鸿仙重回上海,把部队全盘托与龚镇洲亲自指挥,一时间龚镇洲的“铁血大将军”美名传遍江淮大地。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举国震惊,袁世凯被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全国各省起兵反袁,发动“二次革命”。时任安徽都督的柏文蔚积极响应,亲任讨袁军部司令,龚镇洲闻风而动,7月15日在芜湖发布《讨袁檄文》,痛陈袁世凯十大罪状,“愿与天下共弃之”。当他们积极活动准备北伐之时,驻安庆一师师长胡万泰叛变,围攻柏文蔚的司令部,并率师向芜湖推进,龚镇洲主动迎战,两军大战于铜陵大通,龚镇洲身先士卒,“铁血军”人人奋勇,打得胡万泰大败而归,初显龚镇洲英勇气盖。后由倪嗣冲、冯国璋、张勋等部的增援,“铁血军”实力有限,安徽的“二次革命”旋即失败。袁世凯指使安徽土皇帝倪嗣冲正式颁布通缉令,四处搜捕革命党,龚镇洲无处藏身,为摆脱困境,1914年初,偕夫人徐文从上海抱着刚满月的女儿龚普生亡命日本。由于风声太紧,一家三口连夜冒险登上一艘运煤的木船,躲进舱底,在闷暗潮湿的环境中避开一劫,庆幸的是女儿一声未哭。 经常时间的远洋拨涉,终于到达了日本横滨,此时,孙中山、黄兴等一批同盟会骨干份子,也先后到此。龚镇洲继续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联合同志,以图再举,积极地将国内的旧部招集到日本,协助孙中山组建成立中华革命党。一时人员云集,聚居了一千多名同盟会会员,为反对袁世凯的复辟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世凯称帝后,为响应蔡锷在国内发动的护国战争,应蔡锷之邀,1915年,龚镇洲又主动奔走南洋各地,积极为护国军摹捐,筹措经费。他带着家眷走到那里,家便安在哪里,为掩人耳目,逃避追杀,一家人具着日本服装,四处奔波,颠沛流离,1916年初龚镇洲秘密携夫人返回祖国。5月,应浙江督军吕公望之约,组织爱国讨袁军。不久,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6月8日龚镇等一百多人联名致电北京总统,要求严惩军阀倪嗣冲、张勋在皖乱捕党人、继续祸皖的不法行为,未果。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再次返回上海。1917年,段祺瑞“再造共和”,废止国会,孙中山决定组织法护政府,开展“护法运动”,再次誓师北伐。龚镇洲被任命为粤军支队司令,协同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占领闽西建立护法区, 1919年孙中山再次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龚镇洲与陈炯明率军成功地击退了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取消了军政府,给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次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后,任命龚镇洲为虎门要塞总指挥,守护祖国南大门。 龚镇洲上任后,东奔西走,忙于公务,严以律已,清正廉洁,很少有时间照料家庭。夫人徐文十分支持他的革命事业,节衣省食,过着简补的生活。徐文同孙中山是同乡,孙中山一直很器重龚镇洲,但并不是徐文的原因,而是龚镇洲追随孙中山革命以来,一向克已奉公,深明大义,英勇善战。 1922年4月由于政治上产生分歧,陈炯明联合北方军伐阻挠孙中山的二次“护法运动”,发生激烈的冲突,两下关系失和。龚镇洲选择正确的革命路线,积极地站在孙中山周围,为避免内部矛盾,多次劝阻陈炯明回心转意,然收效甚微,无功而返。6月16日,陈炯明部属叶举发动兵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又一次回到上海。为减少政治冲突,不久龚镇洲离开陈炯明退出军界。 1925年龚镇洲同夫人徐文隐居上海,经朋友帮助,一家五口在卢湾区蒲石村一座公寓楼里安顿下来, 1931年松沪战役开始,上海19路守军浴血奋战,龚镇洲亲临前线慰问将士,深为坚守吴淞口炮台的老部属们的英勇壮举而感动。为争取全面抗战,1932年2月龚镇洲同老友章太炎穿过战火纷飞的战场前往北平,代表东南民众敦请张学良发兵抗日。由于蒋介石不密传不抵抗命令,至使代表团人员义愤填胸,回沪后龚镇洲奔走各地,坚持组织抗日救亡动运。1936年老友章太炎在苏洲病危,临终前亲笔书写一幅“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的对联赠于龚镇洲,龚镇洲前往苏州守候病榻前,直至送终。 龚镇洲对子女的教育极负责任。不管身处何种境地,条件再苦,对孩子们的培养倾尽全力,即使典当家财也想方设法把孩子们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读书,他顽强的性格对孩子们的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932年大女儿龚普生从圣玛丽女子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次年,二女儿龚维航也以优异的成绩从该中学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数年后,这姐妹俩双双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 抗战中期,龚镇洲通过两个女儿结识了一批有志青年与共产党的新生力量,支持女儿前往革命圣地延安,鼓励女儿选择正确的道路,自己也更加积极支持并参与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思想上开始由反蒋向同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方面转化。1939年,汪精卫在上海主持召开“国民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亲笔致函,邀请龚镇洲出任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多方利诱,均遭龚镇洲愤然拒绝。随后以军政部长相诱,也被大义凛然的龚镇洲坚决拒绝,使汪精卫等人大为恼怒。龚镇洲恐遭不测,匆匆只身离开上海,为摆脱汉奸纠缠,绕道安徽屯溪前往重庆。到重庆不久,即被老同学蒋介石委以“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虚职,但由于常年奔彼身体状况每况逾下,抱病转赴桂林、昆明等地,一边治病,一边宣传抗日救亡。 1941年初,龚镇洲听说二女儿调往重庆工作,从桂林专程来到重庆红岩村曾家岩50号,看望分别三年的二女儿龚维航(时已改名龚澎)和寓居重庆的大女儿龚普生。时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刚遭日军飞机的轰炸破坏,条件十分艰苦,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与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在简漏的红岩村设宴接待。周恩来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鞭擗进里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的前途,让龚镇洲充满民族的正义感和必胜信念。他感慨地说:“我女儿在你们这里不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公工作,她找到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我是很赞成的。我已告诉她,不管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不要后退,要坚持到底。龚澎在你们身边工作,我可以放心啦。”通过亲切的交流,龚镇洲获益匪浅,甚感欣慰,从共产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抗日救亡的一线希望,并对共产党内拥有周恩来这些品德高尚、富有才华的领导深为景仰。 龚镇洲回桂林后,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广泛宣传做了一定的贡献,团结了一大批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使抗日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长期的艰苦生活使龚镇洲的身体每况愈下。1942年年初,龚镇洲卧病桂林。二女儿龚澎多方周旋,准备把他接回重庆治疗,刚安排妥当,谁料日军飞机不停地轰炸桂林,交通受到阻塞。夏季来临,传染病流行,龚镇洲突染霍乱,7月旋以败血病恶化病故,享年60岁。龚镇洲病故时,五位子女因战乱均未侍侧,夫人徐文滞留上海,身后丧事堪为萧条。战乱稍平,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的李济深得知此事后,于8月份牵头成立治丧会,决定11月15日在桂林召开龚镇洲追悼大会。国内媒体纷纷冠以报到《革命先进龚镇洲病逝桂林》的消息,各界人士数百人于15日上午齐聚桂林深切缅怀这位革命先驱。李济深主持了追悼会,并题写了碑文,周恩来、董必武“喑电致吊”,老同学蒋介石撰联“解环钩党留元气,树帜张军振义声”以示悼念。1944年清明节前夕,老战友们再次发起龚镇洲公葬仪式,时任陆军上将李济深再次牵头主持,以香花清酒以祭之,众人怆然泪下。 龚镇洲是位国民党的退役将军,老人既爱国,思想又开明,他把长丰人刚直脾气和好学的传统留给了后人。40年前一次外事活动后,毛泽东问起龚澎的家事,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新闻司司长的龚澎汇报后,主席沉吟片刻说:“中国的家庭很复杂,一个家庭内往往也有不同的阶级、派别,你们家庭中革命派占了绝大多数的嘛!” 相关文章:
目录1905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1906年,24岁的龚振鹏被指讦为革命党下到大牢内,数月后得张伯纯先生营救出狱。一出牢房,他就加入了同盟会,与同乡吴旸谷一同入驻安庆的新军三十一混成协任下级军官,鼓动谋划革命。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铁血军被改编成第十八师第三十五旅,龚振鹏任旅长。 1912年11月1日,授陆军少将。 1912年12月,安徽军队整编,龚振鹏任安徽陆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率部驻扎芜湖。 1917年底,陈炯明组建援闽粤军,龚振鹏随陈入福建。 1919年12月4日,加陆军中将衔。 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龚振鹏脱离军政界,和家人潜居上海。 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后,龚振鹏积极支持并参与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好友章太炎赴北平敦请张学良出兵。此后,他接触了一些共产党人,思想上开始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治主张方面转化。他的两个女儿龚普生和龚澎在他的支持下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他曾潜入重庆红岩村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作了推心置腹地谈话。 1942年7月29日因伤寒病恶化在广西桂林逝世,终年60岁。1943年7月23日被追赠为少将。 龚振鹏逝世后,周恩来等发唁电,称龚先生“有德有年,功在民国”。 |
- 上一篇:湖南民主法制的首倡者——洪荣圻
- 下一篇: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梅乔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