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施從雲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施從雲(1880年-1912年),字燮卿。安徽桐城人,清朝軍事將領,辛亥革命烈士。[1] Shi Congyun.jpg 生平 編輯 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施從雲赴直隸參軍,不久入保定將弁學堂。畢業後,被分配到新軍第五鎮十八標任排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施從雲被調入第一混成協七十九標,隨徐世昌赴東三省任職,駐新民府,由此結識了第一混成協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施從雲同馮玉祥、隊官王金銘來往密切。[1]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組建陸軍第二十鎮,施從雲被編入陸軍第二十鎮四十協七十九標,初任隊官,後升任二營管帶。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決定在直隸永平府舉行永平秋操,陸軍第二十鎮遂開赴灤州。不久,武昌起義爆發,在灤州準備參加秋操的新軍各部相繼撤走,僅陸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未撤兵,並且截取了清政府自中國東北運往武昌前線的軍火。施從雲遂代表革命派官兵會見張紹曾,促請其起義。但張紹曾按兵不動。同年十一月,張紹曾被袁世凱調任長江巡閱使,失去兵權,潘榘楹升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潘榘楹上任後,將下屬各標調到山海關內外駐防,僅將第七十九標留在灤州。[1] 七十九標共三個營,其中大多數官兵均同情革命派,施從雲、王金銘乃決定發動灤州起義。1911年11月初,王金銘赴海陽鎮聯繫馮玉祥,中國同盟會也秘密派遣白毓昆到灤州,幫助施從雲、王金銘起義。經革命派爭取,灤州知州朱佑保、警務所長張注東對革命採取贊同態度。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難以控制局面,乃報告清政府。袁世凱命通永鎮總兵王懷慶進行招撫。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王懷慶到達灤州,但未能招撫成功,反而遭到施從雲等的武力脅迫,被推舉為北方軍政府大都督。王懷慶雖然答應出任大都督,但卻秘密勾結七十九標第三營管帶張建功,並於1月2日晨逃走。1月3日,施從雲、王金銘在灤州成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王金銘任大都督,施從雲任總司令,馮玉祥任總參謀長,白毓昆任參謀長,並向全中國發出通電。 1月4日,灤州起義軍舉行了誓師大會,並發布檄文稱:「即日振旅京津,廓清餘孽,快搗黃龍而痛飲。」[1] 不久,張建功率第三營據灤州城叛變,並進攻灤州城外的施從雲、王金銘的第一、二營。雙方展開激戰。清政府派陸軍第三鎮協統陳文運率一個標到開平增援王懷慶的淮軍。1月4日,援軍到達雷莊。1月5日凌晨,施從雲、王金銘率部到達雷莊附近,和清軍展開激戰。王懷慶假稱願意議和,施從雲遂到清軍營地談判,旋即被捕並被處決。[1] 民國13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在北京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為施從雲立了銅像,還在北京的小溫泉修建了施從雲的衣冠冢。 並於灤州為起義烈士樹碑建塔。[1] 民國14年(1925年),國民政府追贈從云為上將銜,在中央公園為他鑄造銅像,永志紀念。 施從雲墓,位於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鎮騎龍村,1984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墓地原形有所改變。原碑立於冢前,重建墓碑立於墓後。重建碑正面鐫刻「施從雲烈士墓」,下款刻「桐城縣人民政府立」;背後鐫刻其簡歷。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施從雲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庭 編輯 施從雲為施從濱之四弟,施劍翹之生父,施劍翹後過繼給從雲之兄施從濱。[2] 參考文獻 編輯 施從雲,新華網,2009-03-2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01-13. http://big5.chinataiwan.org/zppd/GXMR/201110/t20111008_2095565_2.htm[永久失效連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 懷寧縣 高河鎮 查灣村 人,從小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 北京大學 法律系,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在後來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他在 山海關 卧軌自殺,年僅25歲。在他作為詩人的短暫的生命裏,海子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書法作品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  

朱家宝

  “大明唐王九世孙”朱家宝 https://kknews.cc/zh-cn/history/8kb34jg.html “大明唐王九世孙”朱家宝 2020-03-31   由 酷的读书世界 發表于 历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其先(九月初十)新军六十二标谋据省城,事败缴械。朱抚颇以为功。今则民军四方呼应,功臣将为罪魁,乃幡然变计,自号大明唐王九世孙(端午桥临危,亦称汉虏陶氏苗裔,假托东夷耳。难兄难弟,行事相类。可见深信民党”白盔白甲为崇祯皇帝复仇者固不限于乡人。此亦严又陵“民德之卑民智之劣迄河之清人寿几何”之例)。不幸免费午餐终未易食,民军旋出资深党人孙敏筠于狱,拥为皖督,逐家宝。未几,敏筠以书生不谙兵事,推位让国于挚友柏文蔚,皖事稍定。 民国纪事本末 刘仲敬 朱家宝是云南华宁县宁州镇人,光绪十八年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再授礼部祭司,后历任直隶平乡、新城、南和知县。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所赏识,被袁推为“近畿循吏第一”,升保定知府,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务,回国后升江苏按察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荐为吉林巡抚,未赴任,三十三年(1907年)安庆起义后移任安徽巡抚。1908年11月镇压了马炮营起义。 民国纪事本末里面记录的片段指的是:1911年,宣统三年,其他省份相继独立,安徽省内寿光,合肥芜湖等地相继独立,唯此省会安庆。九月十五日(11月5日),朱家宝拒绝安徽(安庆)独立,“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勿复多言。”九月十八日(11月8日)革命党童挹芳、洪思亮等联合安庆等各团体宣布安徽独立,袁世凯密电朱家宝“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垫书生成见,贻误大局”,朱顿会袁意,态度翻然改变,朱家宝随机应变,出任都督。三天后,革命党人推举同盟会员王天培为都督,朱却煽动巡防营闹事,逼走王天培,自掌都督大印。九月二十四(11月14日),九江都督马毓宝派赣军两营到安徽,支援革命,但是这支部队先劫藩库库银,后劫军械局军火,并对商户、民户大肆抢劫,围攻都督府,朱家宝“乘乱夜越后垣缒北城”逃离安庆。九江军政府派参谋长李烈钧前来调查,他趁此机会,自立为安徽都督。不料失踪多日的安徽革命党领袖胡万泰又出现,反对客军驻境,最后以李烈钧率领赣军离皖援鄂而告解决。同盟会员孙毓筠、柏文蔚先后任安徽都督。 朱家宝逃离安庆之后,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