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施从滨

施从滨(1867年-1926年),字好善,号汉亭,是一位出生于安徽桐城孔城的将领。[1] 施从滨将军 目录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施从滨有三个弟弟;他最小的弟弟施从云是滦州兵变的发起者之一。他在年幼时即进入私塾就读,并在1882年前后加入淮军将领吴长庆所率领的部队;后来,他又进入北洋新军。 军事生涯 编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进入讲武堂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他被授与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民国三年(1914年),他出任镇江镇守使及第一混成旅旅长。民国五年(1916年),他成为张宗昌部下并出任陆军第一师师长,后归张作霖节制并驻扎于济宁。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成为张宗昌属下第二军军长。 惨遭杀害 编辑 1925年10月,奉浙战争爆发;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江苏善后督办、施从滨为安徽善后督办,以南下迎击孙传芳部队。随后,张宗昌任命施从滨为前敌总指挥,并自山东兖州、泰安开拔南进。 在蚌埠地区作战中,施从滨乘坐铁甲车督阵;但是,他的部队随即在固镇战斗遭击败,他也被孙传芳部下谢鸿勋俘虏。 1926年初,孙传芳命李宝璋在蚌埠站南侧将施从滨斩首并暴尸三日。 家庭生活 编辑 他与妻子董氏育有儿女数人;其中,施谷兰在1935年暗杀孙传芳以为他报仇。[1] 参考文献 编辑 施从滨的泰山石刻(原). new.taishantour.com.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31日). Urga最后编辑于2年前 相关页面 孫傳芳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高级将领 張宗昌 西北军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都履和先生 -------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陈诚、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TSBGcHQoY&list=UUgV4lgd_iskkpIsgj_2z50Q&index=2 武皖:桐城派最后的军旅文人都履和(1)--东北军6旅15旅长苏炳文、东北军53军长周福成、湘系73军长王東原、九战区六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东北军统帅张学良、74军长施中诚 湖北省安徽省秘书 苏炳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82%B3%E6%96%87/1682739 周福成53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7%A6%8F%E6%88%90/10145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7%82%B3%E6%96%87 万福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7%A6%8F%E9%BA%9F/11013428 於駟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9%A9%B7%E5%85%B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9%A9%B7%E5%85%B4/10085257 國民革命軍第53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D%A9%E5%91%BD%E5%86%9B%E7%AC%AC53%E5%86%9B 何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9%8D%B5 浮生簡述(王東原將軍回憶錄)~絕版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7667/ https://tw.bid.yahoo.com/item/%E6%B5%AE%E7%94%9F%E7%B0%A1%E8%BF%B0-%E7%8E%8B%E6%9D%B1%E5%8E%9...

历史 > 中华民国史 >安徽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边  >  历史  >  中华民国史  > 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minguoshi/99588.html 安徽 所属分类: 中华民国史 发布时间:2019-05-22 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安庆,革命党人吴春阳(号旸谷)、韩衍、管鹏等欢欣鼓舞,立即在城内萍萃楼秘密集会,商议响应。当时,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各标营的中下级军官,有不少是革命党人。他们也都派代表前来参加会议,如六十一标代表柏玉田、张保德,六十二标代表阚鼎泰、李乾玉,测绘学堂代表胡万泰、刘松龄,陆军小学堂代表夏斌等。会议推胡万泰为临时总指挥,约定10月30日晚先由六十二标举火为号,六十一标和马炮营、工程营继起响应,先攻标本部,夺取子弹,再合力攻省城。         这时,安徽巡抚朱家宝惊恐万状,连夜召集文武要员开会,磋商防范革命党起义的办法。他感到安庆没有他可依恃的军队,便急电两江总督张人骏,调驻扎在浦口的张勋所部江防营来皖。同时,又想利用新军,特意提前发饷,每人发给七九步枪子弹五十粒。但是,他对新军总不放心,随后又下令将新军各标营的弹药一律收缴存库,并调二十三营(管带桂丹墀)开赴英山驻防,以分散新军的力量。当江防营两营抵达安庆时,朱家宝自认为有恃无恐,又拟下令解散省城新军。革命党人得知这个消息,便加紧筹备起义。正在紧要关头,胡万泰却畏葸潜逃,革命党人被迫改变了原定的起义计划。但是,新军六十二标一营排长李乾玉激于义愤,单独发难,10月31日率领所部新军袭击安庆城,不幸失败。         安庆新军的起义虽然遭受挫折,但是安庆的上游九江已经建立起革命军政府,下游淞沪各地也告光复。省内各州县民军风起云涌,高揭革命旗帜,朱家宝的命令已经不能出安庆城门。   ...

孙一中(1904—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接任曹渊独立团一营营长南昌起义被柏任命为团长。原七十五团的廖运周

孙一中将星不落 发布时间:2015-07-17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623[字体:大 中 小] 孙一中是黄埔精英、北伐骁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将领,是红六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的杰出将领,是和贺龙、周逸群一起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为壮大红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一中(1904——1932),曾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寿县南门外孙家老圩人。1904年,出生于寿县东津乡九里村。父孙行芳,晚清秀才,以教授私塾为生,母早卒。孙一中6岁起随父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辍学务农。 投身黄埔 英勇北伐 1923年春节后,孙一中随鲍刚到广州,在柏文蔚的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从阅读报纸中,渐渐了解时事。后又接触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革命道理。1924年春节前的一天,柏文蔚到司令部巡查,知道孙一中是寿县人,并与其父早年相识,谈话中动了故人之情,并勉励他说:“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不久,黄埔军校创办,广州各军事单位均有保送名额。孙一中遂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编在一期第三队。   孙一中生性忠厚老实,再加上朴素单纯的农民气质,在队里寡言少语,被别人“看起来像一位村姑”。刚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肯于努力,所以军事操练和各种术科都能跟得上,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较缺乏。同期的老乡曹渊,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总是抽出时间帮助他,孙一中更是尊他为良师益友。不久,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对一期学生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毕业前,孙一中和曹渊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一期学生党员很少,周恩来极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甚至连每个人的脾性都比较了解。一次,周恩来在学校里见到孙一中时,笑着对他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若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   军校毕业后,孙一中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战役中作战勇猛,荣立战功。1925年10月,他又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被提拔为第一军二师四团八连副连长。二次东征首战惠州,四团担任主攻,连续两天攻城失利,团长刘尧宸阵亡。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网开一面、聚歼逃敌的作战计划,并指派蒋先云组织第四团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奋勇队。孙一中自告奋勇,担任奋勇队小队长,和战友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竹梯奋勇登城,号称天险的惠州终被攻克。二次东征胜利后,孙一中...